[发明专利]一种冷却水循环节能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17800.1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0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彭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爱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C1/00 | 分类号: | F28C1/00;F28F27/00;F04B4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编程控制中心 传感器单元 控制器 冷却塔 信号采集单元 冷却水循环 节能系统 能耗计量 循环水泵 数据采集单元 传感器监测 出水装置 储水单元 单元连接 工作效率 功耗 水泵 能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水循环节能系统,包括:储水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单元、冷却塔、可编程控制中心、循环水泵、控制器、能耗计量单元;所述可编程控制中心与信号采集单元控制器相连;所述冷却塔与出水装置相连,所述控制器与能耗计量单元连接;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与传感器单元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设置在循环水泵的管路上;本发明能实现实时的对水量进行控制,通过传感器监测及可编程控制中心实现水泵功耗根据系统自动调整,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水循环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发电机组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一般是采用开停泵的控制方式运行。由于季节不同,到了夏天,环境温度过高,需要开启一台或者多台循环水泵。由于机组效率、季节性温差等诸多原因,为了保证机组安全运行,通常存在开一台流量不够,但开多台流量又过大的情况。因此,造成了机组无法长期稳定运行,以及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而且一直以来没有合适的控制盒调节手段,所以无法实现循环泵的功耗跟随机组的负荷自动调整,造成循环泵的能耗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冷却水循环节能系统,包括:储水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单元、冷却塔、可编程控制中心、循环水泵、控制器、能耗计量单元;所述可编程控制中心与信号采集单元控制器相连;所述冷却塔与出水装置相连,所述控制器与能耗计量单元连接;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与传感器单元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设置在循环水泵的管路上。
进一步的,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一号温度传感器、二号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一号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循环水泵端的管路;所述二号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出水装置至冷却塔的管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能实现实时的对水量进行控制,通过传感器监测及可编程控制中心实现水泵功耗根据系统自动调整,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冷却水循环节能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地理解。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水循环节能系统,包括:储水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单元、冷却塔、可编程控制中心、循环水泵、控制器、能耗计量单元;所述可编程控制中心与信号采集单元控制器相连;所述冷却塔与出水装置相连,所述控制器与能耗计量单元连接;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与传感器单元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设置在循环水泵的管路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一号温度传感器、二号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号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循环水泵端的管路;所述二号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出水装置至冷却塔的管路。
工作过程:信号采集单元采集储存传感器单元的数据信息,并发送至可编程控制中心,所述可编程控制中心利用节能控制软件进行计算,将计算后的结果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器接收控制信号控制控制器内的变频调速器从而调节循环水泵的电机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爱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爱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78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