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速350公里长编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能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15572.4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1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姜士鸿;闵韩琴;丛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2210 | 代理人: | 南小平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速 350 公里 长编 车组 车体 性能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能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时速350公里长编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能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速350公里短编(即8辆编组)标准动车组的成功研发、试制、试验、运营考核等各阶段的测试,目前已开始批量投产。根据市场需求,时速350公里长编(即16辆编组)标准动车组的研发被提上日程,车体耐撞性执行EN15227标准,因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长编动车组车体耐撞性方案可以借鉴,故此需要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动车组车体耐撞性方案。
列车由短编变为长编,整备重量由460吨变为920吨,在EN15227标准工况1中碰撞速度36km/h不变的情况下,运动车的动能由23MJ变为46MJ,能量增加1倍。其中,23MJ的能量须被车钩和吸能结构的有序变形所耗散,故需要对列车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分配模式进行设计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时速350公里长编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能设计方法,其能够使长编动车组车体耐撞性满足EN15227标准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时速350公里长编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能设计方法,其包括头车吸能设计、中间车吸能设计和各个碰撞界面吸能量设计三部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头车吸能设计:
头车按照头钩、防爬吸能装置、主吸能装置三级吸能设计,主吸能装置安装在车体前端碰撞梁处,头钩安装在车体中心固定座上,头钩两侧分别设置防爬吸能装置;头钩的压溃管平台力为1800kN,行程为600mm,防爬吸能装置的平台力为1000KN,行程为750mm,主吸能装置的平台力为1880kN,行程为500mm;
当碰撞发生时,即碰撞发生在第1碰撞界面时,头钩的气液缓冲器和压溃管开始先后动作,一级吸能开始,当头钩的压溃管动作完毕后,头钩的车钩板剪断失效,一级吸能结束;与此同时,防爬吸能装置中的防爬吸能元件开始动作,二级吸能开始,当防爬吸能元件运行至二级吸能区与三级吸能区交界处时,二级吸能结束;与此同时,主吸能装置中的吸能元件开始动作,三级吸能开始,主吸能装置和防爬吸能装置共同完成剩余的行程,直至三级吸能结束;
第二步、中间车吸能设计:
中间车按照车钩、防爬吸能装置二级吸能设计,带气液缓冲器的车钩和带压溃管的车钩分别安装在车体的固定座上,中间车防爬吸能装置安装在车体的端墙处;带压溃管车钩的平台力为1800kN,行程为500mm,中间车防爬吸能装置的平台力为1080kN,行程为210mm;
当碰撞产生的能量由头车向第二节车传递时,即能量传至第2碰撞界面时,带气液缓冲器的车钩和带压溃管的车钩开始先后动作,当车钩的压溃管行程运行至一级吸能区与二级吸能区交界处时,一级吸能结束;与此同时,中间车防爬吸能装置开始动作,二级吸能开始,中间车防爬吸能装置和带压溃管的车钩共同作用完成剩余的行程,直至二级吸能结束;以此类推,其它碰撞界面的能量逐级传递和耗散,直至碰撞能量被完全耗散;
第三步、整列车各个碰撞界面的吸能量设计:第1碰撞界面的吸能量为3.31MJ,第2至第16碰撞界面的吸能量均为1.02MJ。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采用吸能元件以可控的方式逐级完成能量耗散过程,充分考虑车体的静强度要求、头车的可利用空间,中间车风挡最小压缩量对吸能元件吸能的影响,各碰撞界面设计的吸能量,经过一维仿真分析验证后满足EN15227标准要求。该方法的吸能量分配方案是首次为16辆编组的长编组列车而研发,各碰撞界面的吸能量分配合理,为后续其他长编组列车车体耐撞性的研发提供借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16辆编组动车组整列车吸能装置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头车三级吸能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中间车二级吸能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整列车各个碰撞界面吸能量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满足EN15227标准工况1:两列相同的列车以36km/h速度对撞的一维仿真分析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维仿真分析的各碰撞界面能量吸收柱状图。
图8为本发明一维仿真分析的系统能量与时间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55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