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天飞行器三维空间可达域分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115306.1 | 申请日: | 2017-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2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贵;陈洪波;孙光;李永远;张春阳;王征;朱如意;张月玲;何超凡;满益明;曹晓瑞;杨勇;朱红;王骞;李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11009 | 代理人: | 徐辉 |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行器 三维空间 可达域 分析 方法 | ||
1.一种空天飞行器三维空间可达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
(1)确定空天飞行器的变轨方式,如果为脉冲方式变轨则进入步骤(2),如果为有限推力变轨方式则进入步骤(5);
(2)按照要求获得可达域;判断是否考虑时间约束,如果不考虑时间约束则进入步骤(3),如果考虑时间约束则进入步骤(4);
(3)建立机动点位置、脉冲方向不同状态组合下的基于轨道六根数的三维空间可达域模型,获得脉冲方式变轨下的三维空间可达域;
(4)建立具有时间约束的脉冲变轨三维空间可达域模型,获得固定时间长度下脉冲方式变轨下的三维空间可达域;
(5)建立基于改进春分点轨道根数的有限推力变轨三维空间可达域模型,获得有限推力方式变轨下的三维空间可达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空天飞行器三维空间可达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基于轨道六根数的三维空间可达域模型由可达域位置方程与边界方程组成,具体为:
可达域位置方程:
r=r(f,α;κ,υ)p(κ,υ)
其中
p(κ,υ)=[cosυcosκ sinυcosκ sinκ]T
可达域边界方程:
r=r(f*,α*;κ,υ)p(κ,υ)
其中边界上的真近点角f*,能达到边界的推力方向α*,由以下方程求取f的值作为f*,求取α值作为α*:
其中κ为单位矢量高度角,υ为升交点幅角,f为真近点角,(α,β)为脉冲施加方向角,Δv的方位角与高度角,h为飞行器动量矩,Δθ代表初始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转角,vu和vr分别为速度在水平方向与径向的分量,e0为初始轨道的离心率,p0为初始轨道的半通径,μ为地心引力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空天飞行器三维空间可达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具有时间约束的脉冲变轨三维空间可达域模型为:
其中C1为轨道坐标系到地心惯性坐标系的坐标转换矩阵,C2为当地轨道坐标系到地心惯性坐标系的坐标转换矩阵,r1为脉冲施加时刻的飞行器地心距,f1为脉冲施加时刻的飞行器真近点角,e0为飞行器初始轨道偏心率,p0为半通径,μ为地球引力常数,Δv为施加脉冲的大小,(α,β)为脉冲施加方向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空天飞行器三维空间可达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改进春分点轨道根数的有限推力变轨三维空间可达域模型为:
其中a为轨道半长轴,e为轨道偏心率,ω为近地点幅角,Ω为升交点赤经,i为轨道倾角,θ为升交点幅角;w=1+fcosL+gsinL,s2=1+h2+k2;μ为地球引力常数;fr,ft,fn分别代表轨道平面上径向、切向和法向的推力加速度大小,Isp发动机比冲,T为发动机推力,g0为重力加速度,α为推力矢量俯仰控制角,β为推力矢量偏航控制角,mp为最大燃料可消耗量,Tmax为发动机最大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530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身等效简化模型建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孔结构植入体设计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