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2999.9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1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昌;沈安江;王鹏万;郭庆新;寿建峰;潘立银;刘江丽;沈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38 | 分类号: | G01V3/38;G01V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刘娟;沈金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盐岩 微生物 测井数据 描述数据 准确度 岩心 应用效果 有效识别 目标井 推广性 构建 岩芯 参考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参考井的测井数据和岩心描述数据;根据所述岩芯描述数据,确定岩相类型;对所述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相应的识别标记;基于所述岩相类型和所述识别标记,建立岩相的识别模型;基于所述识别模型,对目标井的岩相进行识别。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对微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岩相进行有效识别,且识别准确度高,应用效果好,具有很好推广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的识别方法,属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碳酸盐岩岩相测井识别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包括定性交会图版识别法(L.Stowe等,1988)、定性电成像图版法(B.Tanwi,2002;Da-Li Wang 等,2008),定量的神经网络(王硕儒等,1996;Tanwi Basu等,2002;张志国等,2005;Michael Stundner等,2004;Qi等,2006;Christian Perrin等,2007;Hong Tang 等,2009)、支持向量机(张翔等,2010)及模糊理论(S.J.Cuddy,2000;Lim等, 2004;范翔宇等,2005)等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算法的改进(罗伟平等,2008;钟仪华等,2009;Kiatichai等,2013),或通过建立合成测井参数(Wong等,1998; Dull等,2004;Lucia等,2005;Hong Tang等,2009;王瑞等,2012;李昌等,2017),进一步提高符合率。
针对微生物碳酸盐岩测井识别研究,由于藻类灰岩发育叠层和纹层构造特征,在电成像测井图像上特征明显而容易识别(陈志勇等2005,李潮流等2006)。由于电成像资料相对较少,常规测井识别藻灰岩成为主要手段,对于单一测井交会图版不能较好识别藻灰岩情况,提出组合交会图版方法,先用ΔGR和ΔRT区分出泥岩类和藻灰岩类,然后用ΔRT和M参数区分砂岩类和泥晶灰岩类,在柴达木盆地小梁山地区狮子沟组和上油砂山组地层应用并有效区分了藻灰岩、泥晶灰岩、泥岩和砂岩(彭晓群等,2012)。花土沟地区下油砂山组和上干柴沟组地层藻灰岩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具有不同于其它岩性的特征,据此确定了7种测井参数,并利用F-Means快速聚类迭代算法优选样本,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花土沟油田某井段进行藻灰岩识别(孙振城等, 2005)。针对南翼山地区藻灰岩层多而薄,粉砂岩和藻灰岩混合沉积导致在测井上难于识别藻灰岩的问题,利用电成像图版、旋回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识别薄层藻灰岩(李昌等,2013)。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取得较好效果。
与柴达木盆地藻灰岩不同,四川盆地灯影组藻白云岩,受成岩作用改造强烈,特别是白云化作用,藻类纹层及叠层特征在电成像测井已不明显,造成了电成像测井不能有效识别。另外微生物白云岩岩石类型达到8种以上,其中藻类成因白云岩岩石类型达到5种以上。由于岩石类型多样,且岩-电关系复杂,造成不同岩相测井特征难以定量化。
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微生物白云岩岩石类型,尤其是对藻类白云岩岩相的识别。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的图版识别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对微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进行有效识别,且识别准确度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参考井的测井数据和岩心描述数据;
根据所述岩心描述数据,确定岩相类型;
对所述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相应的识别标记;
基于所述岩相类型和所述识别标记,建立岩相的识别模型;
基于所述识别模型,对目标井的岩相进行识别。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地,对所述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相应的识别标记包括以下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29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材构件检查方法和板材构件输送装置
- 下一篇:立体视角散射阵列探测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