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控制梨木虱为害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111747.4 | 申请日: | 2017-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9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立学 |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55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梨木虱 间作 生态控制 喷施 播种 化学农药杀虫剂 三叶草 应用前景广阔 多年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桔梗 操作过程 常规施药 持续控制 化学农药 绿色环保 农药残留 生物药剂 自然天敌 分泌物 梨果实 杀虫剂 施用量 株行距 钾盐 富含 若虫 稀释 梨树 施用 防治 污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控制梨木虱为害的方法,梨树株行距为4m×8m,每亩梨园播种2.0~2.6kg间作作物,播种期为4月20~30日,将180~240ml0.3%的SAVONA稀释1200倍与常规施药杀虫剂50%的量混合喷施。本发明通过间作多年生植物白三叶草或桔梗,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助迁自然天敌,同时结合喷施富含钾盐的生物药剂SAVONA破除若虫分泌物,利用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对梨木虱为害的可持续控制。本方法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杀虫剂的施用量,减少了施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梨果实的农药残留,而且播种的间作作物可以多年循环使用,绿色环保,操作过程简单,且防治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控制梨木虱为害的方法,其技术领域属于植物保护学科。
背景技术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原是我国东北、华北局部地区梨树的重要害虫,现已遍布全国,为害猖獗,一些梨园受害率几乎达100%,引起树势衰弱,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对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威胁。20世纪80年代以来,梨园中大量使用菊酯类等广谱性杀虫剂,虽然有效控制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的为害,但同时杀灭了中国梨木虱的自然天敌花蝽、草蛉、瓢虫、蜘蛛、寄生蜂等,使中国梨木虱失去了天敌的有效控制,从而爆发成灾。中国梨木虱对梨树的危害既表现为直接危害又表现为间接危害。直接危害由虫体直接刺吸树体汁液,使树体衰弱;间接危害由梨木虱若虫分泌物上的霉菌及其毒素对梨树的危害。在霉菌及其毒素的共同危害下,梨树表皮组织结构被破坏,使其内部组织大量失水变干枯死亡,形成大小不等的被害斑,进而造成叶片早期脱落,果实腐烂,枝条生长衰弱。间接危害又远远大于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使叶片被害率达到96%,落叶率达到73%。梨木虱若虫分泌物的PH值为5,呈现弱酸性,有较强的黏着性,黏附在叶、果和枝条上。分泌物失水后,残留物更不易被雨水冲去,当空气湿度增大时,产生煤烟病,严重阻止梨树的光合作用,果实甜度下降,果实上产生煤烟病使商品价值降低。梨木虱若虫在其分泌物的保护下生活、危害,药剂很难触及虫体杀死若虫,药剂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对梨木虱为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法,但梨木虱对各类农药品种均可产生抗药性,而且较一般虫害更敏感,收获的梨果实具有较高的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梨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一段时间以来,强内吸性杀虫剂吡虫琳对消灭在幼叶卷边内危害的梨木虱,齐螨素对消灭第2代后的粘液中的梨木虱若虫效果较好。但近年来,吡虫啉、齐螨素对梨木虱的防效越来越差,梨木虱在果园内猖獗为害,广大果农和政府部门迫切需求防治梨木虱的新技术和替代农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控制梨木虱为害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杀虫剂防治因梨木虱抗药性防治效果差以及梨果农药含量高的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控制梨木虱为害的方法,梨树株行距为4m×8m,每亩梨园播种2.0~2.6kg间作作物,播种期为4月20~30日,将180~240ml0.3%的SAVONA稀释1200倍与常规施药杀虫剂50%的量混合喷施。
优选的,所述间作作物为白三叶草或桔梗。
优选的,所述间作作物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
优选的,将190~210ml所述0.3%的SAVONA稀释1200倍与常规施药杀虫剂50%的量混合喷施。
优选的,所述白三叶草播种量为每亩2.1~2.3千克。
优选的,所述桔梗播种量为每亩2.2~2.4千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立学,未经孙立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17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