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链路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1745.5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7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检测 方法 相关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隧道链路检测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报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回复报文;使用外联口的第一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外层隧道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查找解封装表,若查找成功,则解除回复报文的外层封装,并从解封装表中获取外层隧道所绑定的第二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和外层隧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将外层隧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修改为内层隧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并使用第二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和内层隧道的目的地址查找解封装表,若查找成功,则确定隧道链路连通可达。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保证了链路检测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链路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通用路由封装协议(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GRE)并不具备检测链路状态的功能,GRE隧道的链路状态检测依赖保活(Keepalive,KA)检测。KA检测功能有两个:在正常场景下,当链路发生故障时,使用KA检测快速路由收敛相比较于仅仅依靠自身路由收敛要快很多,KA依旧配置检测周期和重传次数可以达到秒级和毫秒级收敛。在异常场景下,主要用于时刻检测隧道链路状态,即检测隧道是否可以到达对端,如果可以到达对端,隧道连接就会及时关闭,避免形成数据空洞。
KA检测利用GRE嵌套封装的功能,在发送端,封装两层GRE报文,其中,内层报文的目的地址指向发送端自身。发送端将报文发送到对端设备之后,对端设备剥离外层GRE封装,发现内层的IP协议仍然是GRE封装,因而按照GRE封装的目的地地址返回给发送端。发送端接收到回复的报文后,可以确认整个GRE隧道是连通可达的。目前GRE单层隧道和GRE单一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嵌套的情况下都可以配置KA来快速检测链路故障,但是,在GRE跨VPN嵌套的情况下,如果在隧道上配置KA检测,不仅不会帮助检测链路状态,而且会直接导致GRE隧道断开,导致业务流量中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链路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实现了隧道链路检测,保障业务流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链路检测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首先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报文,请求报文包括最内层的保活报文;然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回复报文,回复报文包括封装有外层隧道的保活报文;然后使用外联口的第一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外层隧道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查找解封装表,若查找成功,则解除回复报文的外层封装,并从解封装表中获取外层隧道所绑定的第二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和外层隧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最后将外层隧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一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修改为内层隧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并使用第二虚拟专用网络的标识和内层隧道的目的地址查找解封装表,从而保证查找解封装表成功,保证检测隧道的可达性,保证业务快速切换和收敛。通过使用VPN重定向技术对KA报文进行处理,解除GRE迭代跨VPN的场景限制。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使用外联口接收到回复报文之后,使用外联口VPN1+目的地址IP1查路由表,确定该回复报文是发送给第二设备,在上报给第一设备处理之前,根据报文的protocol和GRE头的protocol type,判断该回复报文的外层报文为数据报文,因此使用外联口VPN1+目的地址IP1+源地址IP2查解封装表,当查找成功时,解除外层的两层封装,并从解封装表中获取到tunnel1所绑定的VPN2、以及tunnel1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VPN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17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