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氮去除药剂以及利用该药剂处理污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8201.3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0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韩松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奇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3/34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苏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83 | 代理人: | 陈彩霞,陶得天 |
地址: | 22525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药剂 以及 利用 处理 污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氨氮去除药剂以及利用该药剂处理污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氮素污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污水的脱氮处理对于维持水体清洁以及防止富营养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硝化-反硝化的工艺路线是目前废水脱氮齿处理的最主要工艺路线,该工艺的关键技术核心是硝化作用,其效率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整个处理系统效率的高低。
目前使用的脱氮菌大部分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挥作用,而实际的污水处理工艺中,由于其他微生物的共存和竞争,其不易繁衍和成为优势菌群。在反硝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温室气体N2O,产生新的污染。此外,有些原水水质波动较大,一些高盐废水、高氨氮废水突然进入系统,极易对系统造成冲击,甚至会将系统冲击崩溃,导致原基础反应无法进行,不能对污水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能提高脱氮菌的繁衍能力并且抗冲击能力强的氨氮去除药剂以及利用该药剂处理污水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氨氮去除药剂,按质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球形节杆菌8-10份,脱氮副球菌15-20份,枯草芽孢杆菌10-12份,诺卡氏菌8-10份,维氏硝化菌15-20份、假单胞菌K50 20-25份、假单胞菌TR2 20-25份和蜗牛原液2-5份。
一种利种氨氮去除药剂处理污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含氨氮废水中加入碱、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对废水进行PH调节和絮凝沉淀处理;
2)、向去除悬浮颗粒物的废水中投加86-200ppm的氨氮去除药剂充分搅拌均匀;
3)、废水用汽水混合泵提升到氨氮处理装置中,再启动分离装置,废水中的氨氮以汽水混合物的形式释放出来,经过氧化的氨氮随着微小气泡往上冒;
4)、出水经活性炭过滤后排放。
还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步骤2)搅拌过程中添加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5-10ppm。
所述步骤1)中PH值调节至7.5-8.5。
所述步骤2)中氨氮去除菌剂的投加每日进行2-3次,每次86-200ppm。
在步骤3)将废水提升到氨氮处理装置中之前,测定废水中的氨氮含量,待含量达到10-15mg/l时,进行提升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选择合适的菌种并进行合理配比,使硝化-反硝化效果达到最佳;在药剂中添加蜗牛粘液,促进菌种的生长繁殖,使其成为优势菌群,增强氨氮处理效果,此外蜗牛粘液中含有的钙可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将离子态的铵转化为游离氨,加快全程反硝化菌种的反硝化进程,此外,全程反硝化菌假单胞菌K50假单胞菌TR2反硝化过程中只产生N2,降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N2O产物的产生,从而保护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是复合菌,制剂中有专门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人为的增加了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数量;
通过更多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再通过更好的硝化和反硝化条件,使污水的氨氮去除率更高。
第三,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含有全程硝化菌(也叫好氧反硝化菌),全程硝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而菌假单胞菌K50假单胞菌TR2反硝化过程中只产生N2,降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室气体N2O产物的产生,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可以不通过反硝化来去除总氮,减轻了反硝化的压力。
NH3→H2N-NH2→NH2-OH→N2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说明。
实施例1
1)、在含氨氮废水中加入碱、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对废水进行PH调节至7.5和絮凝沉淀处理,过滤;
2)、向去除悬浮颗粒物的废水中投加86ppm的氨氮去除药剂充分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中添加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5ppm,氨氮去除药剂包括球形节杆菌8份,脱氮副球菌15份,枯草芽孢杆菌10份,诺卡氏菌8份,维氏硝化菌15份、假单胞菌K5020份、假单胞菌TR220份和蜗牛原液2份;每日进行2次,每次86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奇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奇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82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