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毛白杨PtoWRKY40基因、其表达载体和构建方法以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4676.5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7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锋;卢孟柱;胡建军;赵树堂;辛学兵;夏永秀;李建波;孙丽芳;高旭;刘学;王然;褚洋;刘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07K14/415;C12N15/82;C12N1/21;A01H5/00;A01H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陈辰 |
地址: | 1023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毛白杨 ptowrky40 基因 表达 载体 构建 方法 以及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毛白杨PtoWRKY40基因,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利用PtoWRKY40基因、植物表达载体以及RNAi中间载体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获得了转基因植物。针对其木材品质性状的测试表明,该基因的转入可以有效改良树木的材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来源于速生且木材品质优良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PtoWRKY40。本发明还涉及PtoWRKY40基因编码的蛋白,利用PtoWRKY40基因和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以及RNAi中间载体pCR2.1构建的融合表达载体,以及利用该基因培育优良木材品质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杨树树形高大、生长周期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树种之一,杨树木材品质性状的育种一直是林木育种工作的重点。2002年毛果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快了树木基因分离和应用的研究。一些与木材性状相关基因的陆续被发现、克隆和功能验证,为从基因水平上改善林木材性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对于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从基因水平上改善林木特别是杨树的材性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改良树木材性的毛白杨PtoWRKY40基因。通过对该基因的应用,有利于改良杨树木材的品质,提高以该木材为原料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PtoWRKY40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基因编码的蛋白,其特征在于,其氨基酸序列如SEQID NO:2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表达载体,所述表达载体包含上述毛白杨PtoWRKY40基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细胞,所述细胞为将宿主细胞转化后的包含上述表达载体的细胞。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毛白杨PtoWRKY40基因的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分离和克隆毛白杨PtoWRKY40基因;
B、将步骤A所述的毛白杨PtoWRKY40基因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中,得到连接产物PGEM-PtoWRKY40;
C、将步骤B所得的连接产物PGEM-PtoWRKY40用特异的正向、反向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和RNAi中间载体pCR2.1分别进行XbaI/XhoI和SpeI/SacI双酶切后,连接得到RNAi中间载体pCR2.1-PtoWRKY40,对所述RNAi中间载体pCR2.1-PtoWRKY40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分别进行XbaI/SacI双酶切后,连接得到双元表达载体pBI121-pCR2.1-PtoWRKY40;以及
D、将所述双元表达载体pBI121-pCR2.1-PtoWRKY40转化到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中。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毛白杨PtoWRKY40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构建包含上述毛白杨PtoWRKY40基因的表达载体;
B、用构建的所述表达载体转化植物细胞;以及
C、将被转化的所述植物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毛白杨PtoWRKY40基因在改良树木材性方面的应用。
基于此,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46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