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增塑剂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2965.1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7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胡友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阳市易通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K13/02;C08K5/11;C08K5/12;C08K5/053;C08K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增塑剂 增塑剂 双氧水 纳米二氧化硅 柠檬酸三乙酯 耐高温性能 十二烷基苯 化工领域 聚己二酸 亚甲基醚 挥发性 丙二醇 己二酸 抗霉性 耐光性 耐溶剂 耐油性 重量份 甘油 无色 聚酯 二酯 偏苯 三酯 抽出 迁移 | ||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塑剂,一种新型增塑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己二酸丙二酯20‑30份,己二酸丙二醇聚酯20‑30份,柠檬酸三乙酯20‑30份,偏苯酸三酯10‑15份,十二烷基苯2‑5份,双氧水2‑8份,甘油3‑6,五亚甲基醚20‑30份,纳米二氧化硅5‑8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廉,无色、无味、低毒、耐抽出、耐迁移、耐挥发性极佳、耐油、耐溶剂、耐高温性能好,用本发明的增塑剂做出的产品有良好的耐油性、耐光性和抗霉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塑剂。
背景技术
增塑剂是最早使用的塑料助剂,是加入到聚合物树脂中使其具有柔性和挠性的化合物或者化合物的混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与聚合物混溶的低挥发性有机物,它们能够降低聚合物熔体的粘度以及产物的玻璃化温度和弹性膜量。19世纪下半叶,就曾采用樟脑和邻苯二甲酸酯作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1935年聚氯乙烯工业化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约80%用于聚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物,其余用于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天然和合成橡胶。软质聚氯乙烯平均外加45%~50%(质量,下同)增塑剂。由于不需或仅少量添加增塑剂的硬质聚氯乙烯的迅速发展,增塑剂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已低于聚氯乙烯。中国聚氯乙烯软质制品仍占很大比例,故增塑剂仍将有较快的发展。
目前,增塑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用量最大,占据了增塑剂的50%以上的市场份额。该类增塑剂有些具有较大的挥发性与致病因素,欧盟已禁止用于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有些虽然性能优良,但其原料醇来源受限,且生产时容易引发副反应,所以产量不大。所以,环保、节能、加工性能优良的新型增塑剂成为人们寻求和研究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增塑剂耐高温性差、成分毒性大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完全环保、抽出、耐高温和迁移性小的特点的新型增塑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增塑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聚己二酸丙二酯、己二酸丙二醇聚酯、柠檬酸三乙酯的分子量为250-5500。
进一步的,所述新型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新型增塑剂的组分按所述比例混合乳化,乳化的压力为3-15atm,温度为30-150℃,乳化时间为5-15min。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度为10-40nm,优选为25-25nm。
进一步的,所述增塑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采用聚己二酸丙二酯、己二酸丙二醇聚酯的目的是:聚酯类增塑剂,别名高分子增塑剂,无毒增塑剂,迁移增塑剂,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再经一元醇封端而成,该品具有无色、无味、低毒、耐抽出、耐迁移、耐挥发性极佳、耐油、耐溶剂、耐高温性能超群的特点,有永久性增塑剂之称。
采用柠檬酸三乙酯的目的是:柠檬酸三乙酯为无毒增塑剂,溶解能力强与许多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广泛用作乙烯基树脂和纤维素树脂的增塑剂。用它增塑的制品有良好的耐油性、耐光性和抗霉性。
采用偏苯酸三辛酯的目的是:偏苯酸三辛酯是透明油状液体,密度(20℃)0.988,折光(n20D)1.485,沸点(1mmHg)414℃,熔点46℃,是一种耐热和耐久主增塑剂,兼具聚酯增塑剂和单体增塑剂的优点,相溶性、加工性、低温性亦较聚酯增塑剂为优。电性能优良。主要用于105℃级耐热电线电缆料以及其他要求耐热和耐久性的板材、片材、密封垫等制品。本品亦适用于氯乙烯共聚物,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多种塑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阳市易通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丹阳市易通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29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新型弹性体热界面导热材料的方法
- 下一篇:松套管材料PBT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