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母粒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0327.6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2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王岩岩;林琳;陈超;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4 | 分类号: | C08L67/04;C08L29/04;C08L91/00;C08L3/02;C08K3/34;C08K3/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降解 塑料薄膜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母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塑料薄膜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和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开发可降解塑料迫在眉睫。降解塑料是指,在规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和包含一个或更多步骤,导致材料化学结构的显著变化而损失某些性能(如完整性、分子量、结构或机械强度)和/或发生破碎的塑料。应使用能反映性能变化的标准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并按降解方式和使用周期确定其类别。降解塑料按照其设计的最终降解途径分为生物分解塑料、可堆肥塑料、光降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生物分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和/或沙土等条件下,和/或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下或厌氧消化条件下或水性培养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和海藻等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的塑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分解塑料分类:按照原料组成和制造工艺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天然高分子及其改性材料、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目前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原料如PLA、PBS、PHA等,存在加工工艺复杂,可生物降解效率参差不齐、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亟需生物降解效率高,加工工艺简单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加工工艺简单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母粒。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产品的应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母粒,该塑料母粒由以下重量份组分组成:聚己内酯树脂80~100份,聚乙烯醇1~20份,稳定剂1~5份,润滑剂1~10份,增塑剂1~30份,填充剂1~10份,玉米淀粉1~30份。
所述稳定剂为环氧大豆油。
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石蜡和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所述增塑剂为DINCH环保增塑剂。
所述填充剂为超细滑石粉或超细碳酸钙。
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上述任一所述母粒在制备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在农用地膜、食品保鲜膜等领域的应用。
发明选用可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为基体材料,通过合理的配比,制备所得的塑料薄膜在土壤和微生物作用下,6至12个月可完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绿色环保无污染。玉米淀粉和聚己内酯共混既可保持其生物降解性,又可降低成本。本发明公开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具有生产工艺简单,加工性好及可连续规模化生产等优点。
本发明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选用可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为基体材料,通过合理的配比,制备所得的塑料薄膜在土壤和微生物作用下,6至12个月可完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绿色环保无污染。
2.本发明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无环境污染、可连续性规模化工业生产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子。
实施例1:
一种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母粒,该塑料母粒由以下重量份组分组成:环氧大豆油1份,液体石蜡2份,环保增塑剂DINCH 10份,超细滑石粉3份,玉米淀粉20份,聚乙烯醇10份,聚己内酯树脂80份,由于聚己内酯吸水性较高,先将聚己内酯树脂在50℃真空烘箱中热处理24h,再将其与超细滑石粉、玉米淀粉、聚乙烯醇、液体石蜡、环氧大豆油、环保增塑剂DINCH混合均匀,从主喂料口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加工,双螺杆挤出机主要加工温度为120℃,主机转速150 rpm,主喂料转速10 rpm,切粒,低温干燥,将干燥后的塑料母粒再次进行高温熔融吹膜加工即可得到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取本实施例制得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测试该薄膜的降解效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03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