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斑马鱼幼鱼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7706.4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9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吕志平;高磊;刘强;周楚莹;赖裕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131 | 分类号: | A61K31/131;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051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斑马 幼鱼 制备 纤维化 动物 模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斑马鱼幼鱼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其采用斑马鱼幼鱼为模型动物,选用二乙基亚硝胺和乙醇作为造模药物。本发明采用的斑马鱼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并呈现出与人类十分相似的生理学特征,可以很好地研究各种人类疾病,而且造模周期短,成本低,操作简单,所得模型可适用于各种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模型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斑马鱼幼鱼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肝纤维化是几乎所有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环节并具有可逆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及高内涵地筛选出防治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选择和制作与人类肝纤维化相似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稳定建立的肝纤维化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四氯化碳造模法、乙醇造模法、免疫造模法和胆管结扎法等,其优缺点各异,皆运用小鼠或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造模时长5天至13周不等。
现有技术的缺陷与不足:
1.大部分肝纤维化模型运用大鼠或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造模周期大多为4至13周不等,耗时长;
2.胆管结扎法的造模周期虽只有五天,但死亡率高、成本高,且对技术有一定要求;
3.小鼠、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首先成本高,难以大规模饲养并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且现有造模方法皆需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等操作,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斑马鱼幼鱼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其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内涵、成本低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一种利用斑马鱼幼鱼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斑马鱼幼鱼为模型动物,选用二乙基亚硝胺和乙醇作为造模药物,制备药物性肝纤维化斑马鱼模型。
所述的斑马鱼幼鱼选用45-65小时龄健康AB品系野生型斑马鱼。
所述的斑马鱼幼鱼孵育方法:按Westerfield方法对斑马鱼成鱼进行养殖,光照周期维持L:D=14h:10h,温度维持在28.5℃,雌雄成鱼自然交配,收集受精卵于盛有幼鱼孵化液的平皿中;置于恒温孵箱中28.5℃孵育45-65小时。
所述的幼鱼孵化液是于斑马鱼规范养殖系统水中加入0.8-1.2/10000体积的亚甲基蓝。
造模时,将所述斑马鱼幼鱼置于养殖系统水中,造模药物直接添加于养殖系统水中,处理2-12天,即可制备药物性肝纤维化斑马鱼模型。
在所述斑马鱼幼鱼的养殖系统水中,添加二乙基亚硝胺至浓度为3-30mg/L,添加乙醇至体积百分比为0.5-4%。
在用二乙基亚硝胺和乙醇混合液处理前,在所述斑马鱼幼鱼的养殖系统水中,添加乙醇至体积百分比为0.5-4%,对斑马鱼预处理12-36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斑马鱼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高达87%,且其具有与哺乳动物相似的心血管、造血、神经及代谢系统,大量高度一致的活性代谢产物,并呈现出与人类十分相似的生理学特征,可以很好地研究各种人类疾病。
(2)本发明的造模周期短且成本低,幼鱼造模周期仅需2-12天,可快速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有利于日后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
(3)本发明制作的新型斑马鱼幼鱼肝纤维化模型具有啮齿动物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无法比拟的优势,可适用于各种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77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