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排线系统中的紧密排线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97553.3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5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万能;刘斐斓;刘诗华;肖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凌犀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28 | 分类号: | B65H54/28;B65H57/14;B65H63/06;B65H61/00;B65H59/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头 压线滚轮 排线设备 自动排线系统 角度传感器 角度变化 紧密排布 静止状态 排线移动 实时检测 线缆制造 自动排线 出线口 偏移 弹压 缆线 内置 排线 压线 预设 轴承 压制 释放 移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排线系统中的紧密排线设备,适用于线缆制造领域。所述紧密排线设备包括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采用轴承,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的头部在自动排线时可以在预设的角度变化范围之内偏移活动,压制出线口的缆线(8)按水平方向紧密排布;其中所述角度是指处于排线移动中的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与处于静止状态未排线时的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相比而形成的角度。当压线过紧时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头部会移动释放压力,压力过小时,会回弹压线。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内置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因压力而产生的角度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缆线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排线系统中的紧密排线设备。
背景技术
在缆线制造行业中,需要将长度较长的缆线逐层、整齐地收绕在缆轮上。目前排线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两种方式实现,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现有排线方法都存在以下问题:
缆线盘绕过程中,不管是手动还是自动方式,都容易在绕线过程中出现缆线松散和缆线过紧而呈现错乱叠层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紧密排线设备,能够使出线的布列按照一定松紧范围得到控制,来有效解决缆线松散或缆线过紧而导致的缆线错乱叠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排线系统中的紧密排线设备,可以使出线的布列按照一定松紧范围来得到控制,有效解决了缆线松散或缆线过紧而导致的缆线错乱叠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紧密排线设备,应用于自动排线系统中,所述自动排线系统包括自动排线机头(1)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自动排线机头(1)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以及在垂直方向上上下移动,对缆线(8)进行自动盘绕;所述紧密排线设备位于自动排线机头(1)本体的前端,所述紧密排线设备包括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采用轴承,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的头部在自动排线时可以在预设的角度变化范围之内偏移活动,压制出线口的缆线(8)按水平方向紧密排布;其中,所述角度是指处于排线移动中的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与处于静止状态未排线时的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相比而形成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当压线过紧导致压力过大时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的头部会移动释放压力,压力过小时,会回弹压线增加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内置角度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角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因压力而产生的角度变化,当所述角度变化达到预设值时自动调整机头快速向左或向右移动,避免绕线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角度传感器可测量排线过程中缆线的鼓包位置及缆线的线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当所述角度变化达到预设值并持续一个预定的时长时,系统将报警通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当所述角度变化达到预设值并持续一个预定的时长时,自动排线系统可根据预先的设定自动停止工作以防事故严重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紧密排线设备中包括的线头压线滚轮装置(12)可以使出线的布列按照一定松紧范围来得到控制,有效解决了缆线松散或缆线过紧而导致的缆线错乱叠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动排线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排线机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自动排线机头在运转时的排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自动排线机头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及换向后的自动排线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凌犀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凌犀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75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