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一主多从架构交流充电系统的三相动态平衡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096668.0 | 申请日: | 2017-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6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林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相电 交流充电系统 充电桩 动态平衡控制 架构 三相平衡控制 三相不平衡 输出总电流 动态分配 动态切换 三相平衡 实时输出 周期获取 电流差 阈值时 两相 充电 监测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态三相平衡控制方法,在充电桩使用时,结合当前本系统内的三相电的使用情况,动态分配需要充电的充电桩所使用的相别,来解决多充电桩的交流充电系统所造成的三相不平衡的问题。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针对一主多从架构交流充电系统的三相动态平衡控制方法,以一定周期获取三相电当前各相的实时输出电流,监测三相电分别连接的负载及流入各负载的电流,为三相电设定调节阈值,根据当前时刻各相输出总电流的大小,当两相之间的电流差大于调节阈值时,对相应相别上连接的负载进行动态切换,以达到三相平衡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流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针对一主多从架构交流充电系统的三相动态平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10多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电桩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布局和使用。在交流充电桩较多的使用环境中,各交流充电桩所使用的交流电的相别则是在布局和布线时确定下来,如图1所示,在后续的使用中,除非是重新布线,否则就不能改变各个交流充电桩的充电相别。
而在具体的使用中,则很难要求用户在使用时,基于三相平衡的目的来选择交流充电桩进行使用,而是比较随机的选择交流充电桩来使用,这样一来,无论是布局布线考虑的多么周到的多充电桩的交流充电系统,都难以实现使用中的三相平衡。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5633985 A,公开日2016年6月1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三相负荷不平衡只能平衡调节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三相负荷不平衡智能平衡调节方法,通过对三相四线制供电网络中的负载进行处理,促使三相负荷平衡调节。其不足之处是所采用的根据相电流计算相电流平均值,结合相电流和相电流平均值得到最大电流相,从而得到调整电流,根据调整电流生成调整对象的方法是对三相电一起计算需要调整的相别,容易出现两相负载同时调整的情况,这样对工作负载的影响较大,也容易造成电网的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交流充电树控制技术的不足,针对众多充电桩集中适用的场合,提供一种三相动态平衡控制方法,在充电桩使用时,结合当前本系统内的三相电的使用情况,动态分配需要充电的充电桩所使用的相别,来解决多充电桩的交流充电系统所造成的三相不平衡的问题。
对于三相不平衡有很多种计算方法,对于不同的计算方式,其所得到的结果的误差也不相同,但不管采用何种算法,其本质的出发点通过对负载的分配和负载的调节,使得供电变压器的三相输出电压、电流近似一致。基于这个出发点,本发明以三相电流的近似平衡相等为调节目标。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针对一主多从架构交流充电系统的三相动态平衡控制方法,以一定周期获取三相电当前各相的输出电流,监测三相电分别连接的负载及流入各负载的电流,为三相电设定调节阈值,根据当前时刻各相输出总电流的大小,当两相之间的电流差大于调节阈值时,对相应相别上连接的负载进行动态切换,以达到三相平衡的目的。
作为优选,针对一主多从架构交流充电系统的三相动态平衡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1:初始化,建立数据存储数组B1、B2和B3,其中B1内存储相别、B2内存储各相输出电流、B3内存储各相连接的负载个数,所述B1、B2、B3中的元素一一对应;针对N个工作桩,建立1×N相别归属数组B4和1×N负载输入电流数组B5,设定调节阈值X1,所述B4和B5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其中,所述相别归属数组B4中的元素表示每个工作桩对应的相别,负载输出电流数组B5中的元素数组表示每个工作桩当前的输入电流;
步骤12:以一定周期获取三相电当前各相的实时输出电流,并更新数组B2;对数组B2中的元素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同步更新数组B1、数组B3的排序;
步骤13:根据数组B2计算A、B两相电流差X3,B、C两相电流差X4,A、C两相电流差X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66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