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5022.0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1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恩;刘昌文;高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信家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0 | 分类号: | F24H1/20;F24H9/20;F24H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2833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水 电热水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涉及电热水器技术领域,能够自循环净化内胆中的水,使内胆中水的水质更加洁净。所述储水式电热水器的内胆的底壁上设置有穿过保温层和外壳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口;净化支路连接在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口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净化支路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管、电磁阀、单向截止阀、三通转换头、流量传感器;电磁阀和单向截止阀之间还串联有净化装置和驱动泵;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电磁阀、驱动泵和流量传感器均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或者根据温度探头和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电磁阀和驱动泵的打开和关闭。本发明用于电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储水式电热水器不同于燃气热水器不能即开即洗,需要加热到用水的设置温度后才能使用。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储水式热水器都不带净化装置,用户用管路直接将自来水连接到热水器进水口,未经任何处理的自来水经过热水器加热后,通过冷热水混合阀与冷水混合后流出供用户使用。然而由于自来水管道里存在泥沙、余氯、重金属、细菌等各种影响健康和用水体验以及长期积累对热水器寿命带来隐患的物质和因素,这样使得人们对于热水器的水质净化问题变得愈加关心。
行业中热水器水质净化主要是前置过滤或后置过滤,部分产品根据热水器使用的时间及镁棒的消耗量来测算出热水器排污的时间,进行水质的净化。对于过滤装置而言,若想水质净化的彻底,其过滤装置对水的流速,过滤网等有严格的要求,仅仅过滤一次的效果起不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或作用甚小,而用镁棒的消耗量来测算排污时间,大部分污垢还保留在内胆中,人们使用时已经接触到了沉积的污垢,对水质净化的意义不大;这些导致从现有技术的储水式电热水器中流出的水的水质依然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能够自循环净化储水式电热水器的内胆中的水,提高内胆中水质的洁净程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内胆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的探温盲管内设置有温度探头;所述内胆的底壁上设置有穿过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外壳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口;
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净化支路,所述净化支路连接在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排污口中的任意两个之间;
所述净化支路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管、电磁阀、单向截止阀、三通转换头、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与所述进水口或所述出水口连接;所述电磁阀和所述单向截止阀之间还串联有净化装置和驱动泵;
当所述净化支路连接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时,所述连接管为三通连接管;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电磁阀、所述驱动泵和所述流量传感器均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或者根据所述温度探头和所述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所述电磁阀和所述驱动泵的打开和关闭。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储水式电热水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流量传感器未检测到水流量时,检测所述内胆中的水温;
若所述内胆中的水温低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所述电磁阀和所述驱动泵打开;
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电磁阀和所述驱动泵关闭;
计算所述流量传感器的过水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信家电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海信家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5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数据收集系统、处理系统以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