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菌种供养的高效鱼虾混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91310.9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6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郑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59;A23K50/80;A23K10/12;A23K10/30;A23K10/22;A23K10/37;A23K20/147;A23K20/10;A23K20/189;C02F3/3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张清彦 |
地址: | 51054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北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菌种 供养 高效 鱼虾 混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菌种供养的高效鱼虾混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基建准备、清塘整理;(2)水体培育;(3)鱼苗、虾苗投放;(4)饵料投喂;(5)收获。本发明所提供的菌种供养的高效鱼虾混养方法采用混养模式,并通过菌种供养、改善池塘水体生态环境,提高了池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率,具有养殖条件可控性强、养殖程序标准化的优势;而且其应用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本发明的方法养殖的鱼的成活率高达86%以上,虾的成活率高达82%以上,鱼、虾所取得的净效益高达1.5万元/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菌种供养的高效鱼虾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罗非鱼俗名南阳鲫、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原指以莫桑比克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英文里统称为Tilapia。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浅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
众所周知,养殖业的每一次变革或进步,都是养殖模式首先作出了转变,罗非鱼养殖也不例外,因为养殖模式是最容易改变的。从中国罗非鱼养殖发展情况看,罗非鱼的养殖模式经历了传统的鱼猪混养、鱼鸭混养,到近年的精养、再到现在的大混养三大模式,无论是哪一种养殖模式,都是养殖户根据市场的变动灵活地作出改变,是养殖户智慧的选择。
目前,人工精饲料喂养的罗非鱼口感较自然生长的鱼差,肉质疏松、鲜味下降,而纯青饲料喂养的鱼生长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单养罗非鱼时品种单一,池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不充分,效率较低,混养时需要合理选择种类及数量,符合池塘生态循环。
因此,如何通过混养保证池塘空间及饵料的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菌种供养的高效鱼虾混养方法,该方法具有池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率高、经济效益高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菌种供养的高效鱼虾混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建准备、清塘整理;
(2)水体培育:放苗前7~15天,全塘泼洒第一水体生态修复剂;其中,所述第一水体生态修复剂为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密封发酵制成:30~80份水、30~80份豆粕、0.5~5份红糖及0.1~2份凝结芽孢杆菌;
(3)鱼苗投放:每年4~5月份,向池塘水体投放鱼苗2~4次和虾苗4~8次,每次鱼苗的投放量为3000~6000尾/亩,鱼苗投放的时间间隔为5~10天;每次虾苗的投放量为1~2万尾/亩,虾苗投放的时间间隔为3~6天;
(4)水质管理、饵料投喂:第一次鱼苗投放后,每隔10~15天全塘泼洒第二水体生态修复剂,泼洒3~5次后,再每隔7~10天全塘泼洒第二水体生态修复剂;并在第一次鱼苗投放2~3天后,按照2~7%鱼重的日投喂量,向池塘水体投喂鱼饲料;持续投喂30~40天后,按照1~3%鱼重的日投喂量,向池塘水体投喂鱼虾混合饲料,其中,所述第二水体生态修复剂为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密封发酵制成:30~80份水、0.2~3份红糖、0.1~2份凝结芽孢杆菌;
(5)收获:投喂60~90天后,抓捕体重不小于0.5Kg的鱼;投喂90~100天后,每隔15~30天抓捕体重不小于0.4Kg的鱼;放虾苗40~50天后,按照50~100Kg/天的抓捕量抓捕虾。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第一水体生态修复剂的用量为8~12Kg/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13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