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径流池水土分离和混合收集一体化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7255.6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1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子琦;李开萍;李渊;董小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0 | 分类号: | G01N1/20;G01N1/34;G01N1/3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50001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径流 池水 分离 混合 收集 一体化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径流池水土分离和混合收集一体化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径流小区法是对坡地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在水土保持监测、科研、示范、推广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利用径流小区法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是从径流池内取出水样、土壤及其混合物进行分析。传统的采样方式直接舀取径流池中的土壤和水的混合物,收集过程十分不便且很难将水与土壤分离,再者由于径流池的水泥地面将吸收部分水分增加监测误差。采用本发明不仅可以单独进行土壤和水以及其混合物的收集,还能有效避免径流池底部吸水产生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径流池水土分离和混合收集一体化装置及其操作方法,结构简单、精度较高、成本低、便于长期、固定收集径流池中水分与土壤,能够提高径流池水样与土壤的采集标准化、精细化程度,大大减小水体含沙量测定,以及监测地区水土养分流失测定的误差。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径流池水土分离和混合收集一体化装置,包括内层采样罐和镶嵌在内层采样罐外的外层采样罐,内层采样罐上端设置有连接径流池的进液管,进液管与内层采样罐内部连通,外层采样罐上端固定连接在进液管上,内层采样罐中部设置有连通外层采样罐的连通阀门,外层采样罐底部侧面设置有放液管,放液管上设置有放液阀门。
优选的,上述内层采样罐底部设置有搅拌桨,搅拌桨通过转动轴连接到外层采样罐的外部,内层采样罐底部侧壁设置有连接到的外层采样罐的外部的混合放料管,混合放料管上设置有放料阀门。
优选的,上述转动轴连接到锥齿轮箱,锥齿轮箱的输入轴连接有旋转手柄。
优选的,上述旋转手柄通过连接轴连接到输入轴上,连接轴通过两轴承座连接在外层采样罐底部,输入轴通过波纹管联轴器连接到连接轴上,连接轴另一端水平伸出到外层采样罐外部。
优选的,上述转动轴通过密封圈与内层采样罐和外层采样罐密封。
优选的,上述转动轴通过轴承连接到套管,套管两端分别固定密封连接内层采样罐外底部和内层采样罐内底部。
优选的,上述外层采样罐顶部设置有排气孔。
优选的,上述连通阀门包括T型连通管、活塞和活塞杆,连通管小端固定连接在内层采样罐侧壁上,大端伸出外层采样罐侧壁并与外层采样罐侧壁保持密封,连通管位于外层采样罐和内层采样罐之间段设置有侧壁通孔活塞密封置于连通管内,外端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通过螺纹连接到连通管大端并伸出连通管连接有阀柄。
优选的,上述连通阀门内端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上述内层采样罐和外层采样罐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内侧采样罐上设置有采样刻度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效果如下:
1)本发明能够对水、土进行单独分离与混合两种采集方式,便于实验测试阶段,能独立测定水、土流失时所带走的养分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养分流失的测定的误差,结构简单、精度较高、成本低、便于长期、固定收集径流池中水分与土壤,能够提高径流池水样与土壤的采集标准化、精细化程度,大大减小水体含沙量测定,以及监测地区水土养分流失测定的误差;
2)该装置可直接连接径流池出水口,避免径流池水分蒸发,采集更精确,在内层采样罐壁上设置刻度线,方便读取每次降雨后水土流失量;
3)搅拌桨由机械运动驱动,解决野外用电不方便的问题;
4)相对于用激光法、光电法、超声波法等测定水体含沙量的方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
5)装置为各组件拼接组装而成,易于拆卸、安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前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搅拌桨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通阀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进一步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师范大学,未经贵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72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