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4294.0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4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英;李世蔼;安太成;刘宏利;陈江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B09C1/10;A62D3/02;C12R1/025;C02F101/38;A62D101/26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06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一甲胺 降解 能力 无色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及其应用。该菌株的名称为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GDUTAN5,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校内;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285,保藏日期为2017年5月24日。该无色杆菌GDUTAN5呈革兰氏阴性,杆状,菌落形态为圆形,淡黄色,不透明,表面平滑,菌落直径为1~2mm。本发明的无色杆菌GDUTAN5可应用于环境修复,降解环境中的一甲胺且降解率高。在底物浓度为5mg/L条件下降解96h,降解率可达92.3%。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株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甲胺类有机化合物如一甲胺(Methylamine或methylamine)、二甲胺(dimethylamine)和三甲胺(trimethylamine)是一类在生产染料,橡胶,农药,药品,化妆品和缓蚀剂等医药或化工行业中主要的原材料或中间产物。它们不仅具有强烈的恶臭气味,而且当人类暴露于该类污染物后会导致皮肤、眼睛、鼻子、喉咙或呼吸道系统的强烈刺激。其中一甲胺是最简单的甲胺类化合物,在工业中用途广泛,而由于其沸点低、蒸汽压高,在生产和使用时大量挥发到环境中,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另外一甲胺的嗅阈值极低,在较低浓度时就具有强烈的鱼臭味,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环境中有效去除一甲胺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而利用微生物来降解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是一种环境非常友好的方法。而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一甲胺降解菌是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中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AM1),它能够将一甲胺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另外也发现海洋菌Roseobacter分枝菌能够将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作为重要的氮源和可能的能源。然而,从垃圾渗滤液中,使用分离培养新的单一菌种对一甲胺进行降解研究的文献报道却非常有限,因此筛选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甲胺降解菌在恶臭有机含氮废气的净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无色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杆状,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菌体可形成白色、圆形、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的菌落。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有关使用无色杆菌降解一甲胺的相关报道及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株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该无色杆菌GDUTAN5属于无色杆菌属的一个新变种,具有优异的一甲胺降解能力,能降解环境中的一甲胺且降解率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株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该菌株名称为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GDUTAN5,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校内;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7285,保藏日期为2017年5月24日。
本发明的所述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的形态特性如下:
(a)采用常规的细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所筛选的无色杆菌的细胞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杆状。
(b)菌落的形态特性为:在LB固体培养基培养24h后,菌落形态为圆形,淡黄色,不透明,表面平滑,菌落直径为1~2mm。
本发明所述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征如下表1所示:
表1无色杆菌的主要的生理生化特征
本发明的所述具有一甲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的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42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