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恒温连续自动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4076.7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8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玲;张振香;毛学港;邓超;刘敏杰;李昌伟;白洁芳;刘海燕;王朝杰;高之鹏;张娇娇;刘学林;曹相军;刘畅;李晔;张芙;董小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方正医用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G01N35/02;G01N35/04 |
代理公司: | 郑州明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62 | 代理人: | 王明朗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恒温 连续 自动 培养 检测 分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恒温连续自动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装置,包括样本输送机构、空白试剂盒输送机构,加样机构,循环转移系统,温控单元,自动判读系统和控制系统,以及药敏分析仪。循环转移系统包括横移机构、纵移机构和环链循环机构;横移机构是在纵移机构组成的二维纵横运动系统,用于驱动样品试剂盒平移卡件在二维平面运动;环链循环机构的环形链条驱动试剂盒在封闭温控室内竖向循环移动。本发明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对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的培养条件控制,以及通过改变培养试样路径的方式对个案的培养时间控制,为实现微生物培养检测药敏分析全面自动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恒温连续自动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它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与人类关系密切,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而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主要是为了获取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微生物。同时,由于对微生物在培养过程比较漫长,且容易受到培养液的温度、浓度的影响,整个过程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例如,以往作为进行在食品或饮料中是否含有腐败菌的判断的方法,包括使用免疫计测法、ELISA法、检测过程繁杂,结果不够准确;气相色谱质量分析法、液相色谱质量分析法等机测法结果准确,但测定的前处理繁杂,费用昂贵。在细菌、病毒和分子生物检测领域,细菌微生物培养检测药敏分析的过程十分重要,检测的结果的准确性对后续的治疗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细菌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温度高低、湿度差异等环境要求不尽相同,在进行分子生物和细菌培养时往往需要人工创设所需环境,一旦需要培养的细菌和微生物种类较多,则很容易引起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并很可能造成操作失误,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
现有微生物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装置主要采用恒温环境,液态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过程中需要多次观察,及早发现结果,同时液态培养液在拿取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泄漏,整个过程分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且自动化程度低,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有待研发出一种能够自动化的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检测药敏分析,且又能更大限度的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的微生物培养装置。现有微生物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设备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培养过程繁琐,人工结果判读不够客观准确,如何能够提高效率、判读结果客观准确成为需要突破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微生物培养或检测药敏分析设备存在结构形式单一化不利于全自动连续培养和筛选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操作非常方便且恒温的微生物自动化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设备。
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恒温连续自动培养检测药敏分析装置,包括样本输送机构、空白试剂盒输送机构,加样机构,循环转移系统,温控单元,自动判读系统和控制系统,以及药敏分析仪。所述样本输送机构是将含有微生物培养液的微生物试管移动至取样机构行程范围的下方;所述空白试剂盒输送机构是将样品试剂盒规则叠放并输送至加样口;所述加样机构是吸取所述微生物试管中的微生物培养液并将其转移至加样口处的样品试剂盒中。
所述循环转移系统包括横移机构、纵移机构和环链循环机构;所述横移机构是在纵移机构组成的二维纵横运动系统,用于驱动样品试剂盒平移卡件在二维平面运动;所述环链循环机构是在封闭的温控室内的上、下端分别通过链轮轴安装有至少一对上链轮和一对下链轮,对应的上链轮和下链轮之间环绕连接有一对同步转动的环形链条,链轮驱动电机驱动链轮轴转动,在至少一对环形链条的链轴之间安装有样品试剂盒升降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方正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方正医用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40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氨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多层抗感染高强度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