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胶纤维生产中废弃锌离子的回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3310.4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2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钟;贺敏;范贤珍;柳永权;邓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9/04;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史姣姣 |
地址: | 644004***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胶 纤维 生产 废弃 离子 回收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粘胶纤维生产中废弃锌离子的回收工艺,包括下述步骤:1、粘胶纤维废水处理:在粘胶纤维的生产废水中加入石灰粉,反应、得沉降物;2、步骤1得到的沉降物中加入硫酸溶液,溶解后过滤,得滤液Ⅰ,3、向步骤2得到的滤液Ⅰ中加入氢氧化钠,使滤液ⅠPH为7~14,反应后过滤,得滤液Ⅱ;4、用硫酸溶液把滤液Ⅱ调节为酸性,然后采用大孔螯合型二乙烯基苯聚合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滤液Ⅱ中锌离子;5、采用硫酸溶液淋洗步骤4中吸附了滤液Ⅱ中的锌离子的大孔螯合型二乙烯基苯聚合离子交换树脂,得硫酸锌洗脱液,完成废弃锌离子的回收。该工艺操作简单,能有效回收含锌废水处理中形成的沉降物中的锌离子,降低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胶生产中废弃重金属离子的回收,特别涉及一种粘胶纤维生产中废弃锌离子的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粘胶经过由硫酸、硫酸锌、硫酸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酸浴再生为粘胶纤维,粘胶纤维成型后,再用水洗涤粘胶纤维上粘附的酸浴及杂质,硫酸、硫酸锌、硫酸钠及其他杂质流失到废水中,使废水中锌离子含量高达约500mg/L。为了降低废水中的锌离子浓度,现有技术方案是向废水中加入石灰粉和氢氧化钠来调节废水的PH值在6.5~8.5,使锌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锌沉淀,使废水含锌量达到排放标准,但同时形成含锌约4g/kg的污泥,污泥因含锌过高达不到环保要求。如公开号为CN105347571A,名称为一种利用废碱渣处理粘胶纤维生产废水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调配粘胶纤维生产废水的PH值,将经过中和反应的粘胶纤维生产废水的PH值调至6~9,粘胶纤维生产废水中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悬浮物;将经过PH值调至的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排入搅拌池,在搅拌池中加入絮凝剂,再排入沉淀池,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并分离;经过上述工艺处理的废水,PH值保持在6~9,悬浮物降至≤400mg/L,锌离子浓度≤5mg/l,达到外排污水标准。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的水达到排放标准了,但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悬浮物沉淀中的锌含量超标,达不到环保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长期在粘胶生产线的废水处理岗位工作,发现在含锌废水中加入石灰粉和氢氧化钠来调节废水的PH值在6.5~8.5,使锌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锌沉淀,使废水含锌量达到排放标准的处理工艺中,形成含锌量为4g/kg以上的沉降物(通常称为污泥),而这部分污泥不再进行进一步处理,形成废弃锌离子,这就导致大量锌得不到回收,同时也不符合环保要求。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含锌废水处理中形成的大量沉降物不经处理而废弃导致锌的废弃及环境的污染问题,提供一种粘胶纤维生产中废弃锌离子的回收工艺,该工艺操作简单,能有效回收含锌废水处理中形成的沉降物中的锌离子,降低环境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粘胶纤维生产中废弃锌离子的回收工艺,包括下述步骤:
(1)粘胶纤维废水处理:
在粘胶纤维的生产中产生的废水中加入石灰粉,反应、沉降后得沉降物,沉降物为含氢氧化锌沉淀的污泥;其反应为:CaO+H2O= Ca(OH)2;ZnSO4+Ca(OH)2= Zn(OH)2 +CaSO4;该步骤中石灰粉的加入量以每吨废水中加入30~50kg石灰粉为宜。
(2)向步骤(1)得到的沉降物中加入硫酸溶液,搅拌溶解后过滤,得滤液Ⅰ,备用,所述硫酸溶液与沉降物的体积质量比为5:1~4:1,所述硫酸溶液的浓度2~3g/L;
(3)向步骤(2)中得到的滤液Ⅰ中加入氢氧化钠,使滤液Ⅰ的PH值为7~14,反应后,过滤,得滤液Ⅱ备用;
(4)用硫酸溶液把滤液Ⅱ调节为酸性,然后采用大孔螯合型二乙烯基苯聚合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滤液Ⅱ中锌离子;
(5)采用硫酸溶液淋洗步骤(4)中吸附了滤液Ⅱ中的锌离子的大孔螯合型二乙烯基苯聚合离子交换树脂以解吸锌离子,得到富含锌离子的淋洗液,完成废弃锌离子的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33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