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75122.7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2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马丁·胡贝尔;约瑟夫·奥赫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03 | 分类号: | H01R9/03;H01R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李慧 |
地址: | 德国瓦尔***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多芯线 电缆 插接 连接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芯线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两个电的线缆侧接触元件(31,32),电缆(1)的芯线(11、12)能够分别连接到电的线缆侧接触元件上;和至少两个输出侧电接触元件(71,72),插头元件(73、74)分别从输出侧接触元件上突出,经由插头元件能够建立与配对插头的电连接。根据本发明,在线缆侧接触元件(31、32)与输出侧接触元件(71、72)之间布置有承载体(4),承载体支承电构件(5),经由电构件将两个线缆侧和两个输出侧接触元件(31、32;71、72)彼此电连接,并且由承载体(4)保持所述电构件但这些接触元件并不与承载体电接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电插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输入侧或线缆侧电接触元件、例如接触片形式的接触元件,将相关联的电缆的芯线分别(经由适当的连接部位)连接到所述接触元件上,以及此外包括至少两个输出侧电接触元件、例如接触片形式的接触元件,各一个电插头元件、例如导电销形式的插头元件从输出侧接触元件上伸出,以便能够经由此建立与配对插头的电连接。
在此涉及一种用于多芯线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的经典结构,在输入端侧将电缆连接到所述插接连接器上并且所述插接连接器在输出侧配置有电插头元件,以便能够将电缆经由插接连接器和尤其经由其插头元件与配对插头形成电连接。
对于本发明的技术背景例如参考WO 2005/069445 A1。在经由电缆传输信号时,信号处理通常具有较大的意义,对此,在信号路径中放置有适当的电构件。这导致在安置这种构件时空间需求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是:在上面描述的要求方面改进开头提出的类型的电插接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构建一种电插接连接器来实现。
随后,在这种类型的电插接连接器的情况下还提出的是:在一方面插接连接器的线缆侧(输入端侧)电接触元件与另一方面其输出侧电接触元件之间布置有承载体,所述承载体支承电构件,经由所述电构件将两个线缆侧和两个输出侧接触元件彼此电连接,其中,由承载体保持电构件,但这些接触元件并不与承载体电接触。这尤其表明:没有线缆侧或输出侧接触元件经由电构件与承载体电接触。换言之,(根据本发明的、在结构上的)措施,即在电构件和承载体之间不存在电接触,具有(功能上的)结果,即经由电构件既不能够将线缆侧接触元件之一也不能够将输出侧接触元件之一与承载体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允许将至少一个电构件布置在插接连接器的输入端侧上,布置在连接到插接连接器上的电缆与插接连接器的输出侧的接触元件之间,所述插接连接器的插头元件从所述输出侧的接触元件上突出。因为承载体专门用于固定(至少一个)电构件,但是也不用于其电接触,所以所述承载体能够有针对性地在那些功能方面,即件与其机械特性的功能方面进行优化。
因此,承载体能够有针对性地构成用于可靠地吸收力,即例如扭转力,并且承载体能够用作为用于其他的部件、即例如用于插接连接器的外导体的止挡和锁定机构。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承载体一方面形成支承区域,该支承区域从第一连接部段延伸至第二连接部段,并且将电构件套装到支承区域上,其中另一方面,承载体的各一个支撑部段从支承区域的两个连接部段中的每一个上伸出,使得支承区域和两个支撑部段形成以环形(例如弓形)环绕的结构。这种结构尤其适合于吸收扭转力。
在此,两个支撑部段能够分别弧形地伸展。此外,两个支撑部段能够分别具有(与支承区域的相应的连接部段间隔开的)自由端部,并且在此成形为使得两个支撑部段的自由端部彼此面对,并且彼此相对置(并且在此必要时相互贴靠)。
承载体能够一体式地成形,从而其支撑部段通过弯曲定位成使得其与承载体的支承区域一起形成环形的(尤其弓形的)轮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51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