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抗变形沥青路面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4857.8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6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正光;夏炎;曹佳伟;王亚昀;王欣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7/26 | 分类号: | E01C7/26;E01C7/35;C04B26/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26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沥青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刚性路面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不易产生车辙变形和横向剪切变形,道路使用寿命长的高抗变形沥青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里程不断增加。为适应高等级公路重交通、重载对道路的要求,一种以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累为基层、沥青混凝土为面层的“半刚性路面”被大量应用于高等级公路。
半刚性路面的结构如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沥青路面结构”(申请号:201510914731.1,申请日:2015.12.13)所述,包括面层、联接层、基层、底基层和土层,所述面层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和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所述联接层为沥青层,所述基层为工业废渣复合混凝土层,所述底基层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碎石底基层。但随着交通量、重载、超载车辆的急剧增长,上述传统半刚性路面由于面层矿料强度低,沥青等级低以及没有掺加外加剂等原因,路面产生较大的车辙变形、波浪、拥包以及横向剪切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抗变形沥青路面结构,不易产生车辙变形和横向剪切变形,道路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抗变形沥青路面结构,铺设于土基上方,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沥青面层1、基层2和底基层3,所述沥青面层1包括表面磨耗层11、中面层12和下面层13,所述表面磨耗层11采用SMA-13级配沥青混合料,所述中面层12采用Superpave-20级配沥青混合料,所述下面层采用Superpave-25级配沥青混合料13;所述基层2为抗变形半刚性基层,采用为抗变形水泥稳定碎石;所述底基层3为级配碎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特点为:
抗横向和竖向变形能力强,不易产生车辙变形和横向剪切变形,道路使用寿命长。主要原因是沥青路面结构的表面磨耗层主要发生横向剪切变形病害,在骨架密实型级配SMA-13沥青混合料中掺加木质素纤维提高其抗剪切变形能力;沥青路面结构的中面层主要发生高温车辙变形病害,在Superpave-20级配沥青混合料中掺加PR PLAST S抗车辙剂提高其高温稳定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抗变形沥青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沥青面层,2基层,3底基层,11表面磨耗层,12中面层,13下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抗变形沥青路面结构,铺设于土基上方,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沥青面层1、基层2和底基层3;
所述沥青面层1包括表面磨耗层11、中面层12和下面层13,所述表面磨耗层11采用SMA-13级配沥青混合料,所述中面层12采用Superpave-20级配沥青混合料,所述下面层采用Superpave-25级配沥青混合料13;
所述基层2为抗变形半刚性基层,采用为抗变形水泥稳定碎石;
所述底基层3为级配碎石。
优选地,所述表面磨耗层11的厚度为35~50mm,所述中面层12的厚度为50~70mm,所述下面层13的厚度为70~90mm,所述抗变形半刚性基层2的厚度为200~250mm,所述底基层3的厚度为150~200mm。
优选地,所述表面磨耗层11采用的SMA-13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及质量比为:
SBS改性沥青:第一矿料:木质素纤维=6.0~6.2:100:0.3~0.4,公称最大粒径尺寸为13.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矿料包括分别占矿料总质量41%、32%、0%、20%和7%的1号料、2号料、3号料、4号料和矿粉;
所述1号料、2号料和3号料为玄武岩,4号料为石灰岩,矿粉为磨细的石灰岩。
优选地,所述木质素纤维含水率<5%,耐热能力可达280℃。
优选地,所述中面层12采用的Superpave-20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及质量比为:
SBS改性沥青:第二矿料:PR PLAST S抗车辙剂=4.2~4.4:100:0.4~0.6,公称最大粒径尺寸为19.0mm。
优选地,所述第二矿料包括分别占矿料总质量22%、39%、13%、25%和1%的1号料、2号料、3号料、4号料和矿粉;
所述1号料、2号料和4号料为石灰岩,3号料为玄武岩,矿粉为磨细的石灰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48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