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全封闭站台门地下车站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71263.1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99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史聪灵;李建;吕敬民;胥旋;石杰红;何理;车洪磊;伍彬彬;赵晨;侯正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10001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封闭 站台 地下 车站 火灾 通风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全封闭站台门地下车站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方法包括:从上行侧隧道和下行侧隧道中择一作为辅助排烟隧道,在站台门上方设置一排排烟阀,开启辅助排烟隧道侧的排烟阀进行排烟,开启上行侧区间隧道风机和下行侧区间隧道风机进行排烟,开启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进行排烟,开启车站大系统风机进行排烟。本发明所述的地铁全封闭站台门地下车站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能够将火灾期间产生的烟气及时排除,有效提高了排烟效率,并且保障了人员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全封闭站台门地下车站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地铁设计中,典型全封闭站台门系统的地下车站,一般设置四台区间隧道风机,每端两台,互为备用,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隧道通风排烟。设置两台轨顶轨底排热风机,每端一台。设置两台公共区排烟风机,每端一台。车站站台发生火灾后,一些设计方案中设定仅仅开启车站公共区排烟风机排烟,一些设计方案中设定开启车站两端各一台区间隧道风机辅助排烟,还有一些设计方案设定开启车站两端的排热风机辅助排烟。这些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是,都未能充分利用风机风量,比如未能同时开启所有区间隧道风机,未能合理分配轨底和轨顶排烟口的风量,以使排烟量最大进而获得最佳排烟效果。
同时,为了使隧道排烟系统尽可能达到更高排烟效率,目前全封闭站台门的地下车站的站台火灾模式设计中,一般设计开启一定数量站台门,比如开启两侧所有站台门活动门、开启一侧所有站台门活动门、开启首尾各两扇站台门活动门、开启端门等。考虑到火灾发生后,站台上可能存在大量人群未能疏散,开启站台门可能造成人员坠落到轨行区造成二次伤害。另外,无论是站台门活动门还是端门,高度较低,通常为两米左右,只有当站台烟气层高度降低到活动门或端门高度时,烟气才能通过活动门或端门排除,这导致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辅助排烟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全封闭站台门地下车站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未能充分利用风机风量,排烟效果不佳,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辅助排烟效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全封闭站台门地下车站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方法,同时控制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站厅站台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门通风排烟系统进行火灾通风排烟,其中所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区间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厅站台通风排烟系统包括站厅层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层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台门通风排烟系统包括上行侧站台门通风排烟系统和下行侧站台门通风排烟系统;
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从上行侧隧道和下行侧隧道中择一作为辅助排烟隧道;
当选择所述上行侧隧道作为辅助排烟隧道时,关闭上行侧站台门和下行侧站台门,开启设置在所述上行侧站台门上方的上行侧排烟阀,通过所述站台门通风排烟系统对所述辅助排烟隧道进行排烟;
分别开启上行侧区间隧道风机和下行侧区间隧道风机,通过调节排烟管道风阀的启闭,使所述上行侧区间隧道风机和下行侧区间隧道风机同时对所述辅助排烟隧道进行排烟;
开启车站隧道排热风机,开启上行侧轨顶风阀,分别关闭下行侧轨顶风阀、上行侧轨底风阀和下行侧轨底风阀,通过所述车站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对所述辅助排烟隧道进行排烟;
开启车站大系统风机,开启站台层排烟管道风阀,关闭站厅层排烟管道风阀,通过所述站厅站台通风排烟系统对站台公共区进行排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12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精度盲文识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高填充性MPP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