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散热组件及散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71136.1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58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杨雪;吕坤鹏;唐晓军;梁兴波;刘洋;陈露;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042 | 分类号: | H01S3/042 |
代理公司: | 11010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田卫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1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组件 方法 | ||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层盖板、中间换热层、射流冲击层及微蒸发层,所述上层盖板、中间换热层、射流冲击层及微蒸发层依次叠合;
所述上层盖板开设有至少一个制冷剂注入孔及至少一个制冷剂出孔;
所述中间换热层和所述射流冲击层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制冷剂出孔对应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所述微蒸发层开设有蒸发腔,所述制冷剂出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所述蒸发腔连通;
所述中间换热层和所述射流冲击层还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微通道与多个第二微通道,所述制冷剂注入孔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微通道与多个所述第二微通道与所述蒸发腔连通;
所述中间换热层对应的所述第一微通道的总流通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射流冲击层与所述中间换热层叠合后的总流通横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层靠近所述上层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一连接孔靠近所述上层盖板一端设有适于在所述上层盖板与所述中间换热层叠合后与所述上层盖板贴合的第一凸起,和/或,所述制冷剂注入孔靠近所述中间换热层一端设有适于在所述上层盖板与所述中间换热层叠合后与所述中间换热层叠贴合的第二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盖板靠近所述中间换热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制冷剂注入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所述制冷剂注入孔靠近所述中间换热层一端设有适于在所述上层盖板与所述中间换热层叠合后与所述中间换热层贴合的第二凸起,和/或,所述第一连接孔靠近所述上层盖板一端设有适于在所述上层盖板与所述中间换热层叠合后与所述上层盖板叠贴合的第一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层对应的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呈条形孔状,均匀的分布在所述中间换热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冲击层对应的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呈阵列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冲击层对应的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呈条形孔状,均匀的分布在所述射流冲击层上,并在所述中间换热层和所述射流冲击层叠合后与多个所述第一微通道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盖板、中间换热层、射流冲击层及微蒸发层为紫铜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设内设置有导流壁。
9.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进行散热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散热组件装配在被散热物体上,所述微蒸发层与所述被散热物体的表面贴合;
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注入孔注入,经过所述第一微通道和所述第二微通道后到达所述蒸发腔;
所述制冷剂到达蒸发腔进行热交换后,经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后从所述制冷剂出孔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11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