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0808.7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潇悦;郑跃;余静;陈云;熊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00 | 分类号: | C12Q1/00;G01N2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 44229 | 代理人: | 姜若天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束 辐照 活性 控制 原位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二氧化钛薄膜场效应管;(2)酶的固定化;(3)将器件放入SEM样品台,以硅作为栅电极,金电极阵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电极作为源、漏电极,电极通过引线与腔体上航空接头连接;(4)将上述电极的器件放置于扫描电镜中,用电子束照射;(4)电导性能测试。基于二氧化钛薄膜场效应管,将酶固定于场效应管,以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作为辐照源,并将场效应管的电极通过引线及腔体接口引出至SEM腔体外的半导体特性分析仪进行原位的电导测量,通过电导的变化以监测酶的活性。电子束的产生不需要借助任何放射性元素,实现电子束辐照下酶活性的原位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的技术。
背景技术
辐照技术是通过辐照源 (x射线、γ射线或电子束)对物质进行电离辐射,通过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来提供消毒灭菌、改变物质性状等相关技术。电子束辐照是一种冷杀菌技术,与传统的x射线和γ射线相比,电子束的产生以电能为能源,不需要借助任何放射性元素,因此电子束辐照技术具有更大优势和安全性。近年来,随着化学、食品等领域对辐照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辐照作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不同强度的辐照作用于蛋白质上,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对蛋白质的性质进行控制。
酶是作用于体内特定分子(也叫做酶的底物)的特殊蛋白质,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有增加代谢反应和变化等作用。酶的活性可以被温度、化学环境、电磁波以及底物浓度等因素影响。那么,电子束作为一种重要的辐射源,其在辐照酶后是否会使酶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活性,能否实现对酶活性进行原位监测,这一方面的技术手段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从而实现电子束辐照下酶电导特性的原位测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二氧化钛薄膜场效应管,将条状阵列掩膜版置于场效应管表面,采用电子束蒸发镀金电极,将多条引线分别焊接至金电极,选用无机胶水保护电极;
(2)酶的固定化: 在源-漏电极间依次滴加连接剂、交联剂和酶,每步滴加完溶液固定一个小时,最后用超纯水洗净;
(3)将器件放入SEM样品台,以硅作为栅电极,金电极阵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电极作为源、漏电极,电极通过引线与腔体上航空接头连接,将引线另一悬空端连接BNC接头并与腔体上航空接头连接;
(4)将上述具有多个电极的器件放置于扫描电镜中,用30kV电子束照射15min,分别记录0 min、5 min、10 min和15 min时数据;该器件上另选四个D-S电极分别设置未辐照、10kV、 20kV和30kV电子束各照射15min;
(5)电导性能测试:将半导体特性分析仪接头接至腔体航空接头外侧,实现电子束辐照下酶电导特性的原位测量。
在上述的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中,步骤(3)所述电极通过引线与腔体上航空接头连接采用如下二种方法:用小型探针台把电极和BNC接头连接,或者用引线连接仪或者超声焊接仪将电极和BNC接头通过金属引线连接。
在上述的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中,步骤(2)所述连接剂优选为壳聚糖。
在上述的电子束辐照对酶活性的控制与原位检测方法中,步骤(2)所述交联剂优选为戊二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08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烹饪器具
- 下一篇:白平衡处理的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