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折治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070116.2 | 申请日: | 2017-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5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 发明(设计)人: | 江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9F9/33 |
| 代理公司: | 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弯折治具 | ||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制造领域,一种弯折治具,用于将所述柔性OLED屏幕的显示区和外引脚贴合区弯折并贴合,包括载台、翻转板、压线板和观测器。所述载台与所述翻转板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载台和所述翻转板设有配合组成的收容区,用以收容所述柔性OLED屏幕,所述转轴带动所述翻转板朝向所述载台翻转并贴合,所述收容区与所述柔性OLED屏幕的接触面上设有吸盘或气孔,用于吸附并固定所述柔性OLED屏幕。本弯折治具采用负压吸附样品,利用压线板来保证弯折位置的一致性,使得弯折工艺具备较高的效率和良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制造领域,尤其涉及柔性OLED屏幕的弯折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领域的发展,各大移动终端设备厂商对于高屏占比的移动终端设备需求越来越强烈,移动终端也逐渐步入全面屏时代。传统的LCD屏幕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很难将屏占比进一步提升,而随着柔性OLED屏幕的出现,使得全面屏才成为可能。
鉴于柔性OLED屏幕的柔性特性,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屏幕的外引脚贴合区域反折到屏幕显示区的下方,使得显示区的边框减小,甚至减小到零。由于外引脚贴合区通常设置于显示区的下方,对于搭载屏幕内指纹解锁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外引脚贴合区的反折可以达到取消HOME键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屏幕侧边曲面的设计,可使得两侧边框缩小,特别是将来突破了将屏幕显示区四周走线区域全部反折到屏幕显示区下方的技术时,更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屏移动终端产品。
当前,将柔性OLED屏幕下方的外引脚贴合区反折到屏幕显示区背面的技术可简称为屏幕的弯折技术,该技术目前仍旧属于新的加工课题,工艺难度较大,产品良率也较低,当前市面上缺乏成熟的专用弯折设备与之对应,因此需设计一种用于屏幕弯折的专用治具来对应这一新兴工艺制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一致性强的柔性OLED屏幕弯折治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弯折治具,用于将柔性OLED屏幕的显示区和外引脚贴合区弯折并贴合,包括载台、翻转板、压线板和观测器;所述载台和所述翻转板为转动连接,所述翻转板朝向所述载台翻转并贴合;所述载台与所述翻转板内均设有收容腔,所述两个收容腔配合组成收容区,所述收容区与所述柔性OLED屏幕的外形匹配,用以收容所述柔性OLED屏幕;所述压线板设置于所述载台和所述翻转板交界处,并处于所述收容区的外部,所述压线板用于压制所述柔性OLED屏幕的折线;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外引脚贴合区上预设有对位标记,所述观测器用于检测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外引脚贴合区在弯折贴合后所述对位标记是否重合;所述收容区与所述柔性OLED屏幕的接触面上设有吸盘或气孔,用于产生负压吸附并固定所述柔性OLED屏幕。
其中,所述载台与所述翻转板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载台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载台与所述底座连接处设有第一微调装置,所述第一微调装置用于调整所述载台朝所述转轴方向做前后运动。
其中,所述载台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载台与所述底座连接处设有第二微调装置,所述载台与所述翻转板贴合时,所述载台正对所述翻转板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微调装置用于调整所述载台绕通过所述载台的几何中心并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轴线的旋转动作。
其中,所述载台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载台与所述底座连接处设有第三微调装置,所述载台与所述翻转板贴合时,所述载台正对所述翻转板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三微调装置用于调整所述载台沿所述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
其中,所述载台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旋转座与所述压线板配合,所述压线板一端通过转动销固定于所述旋转座上。
其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座,所述压线板与所述柔性OLED屏幕接触时,所述定位座支撑所述压线板的另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01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