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68606.9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1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镐;崔伦善;南东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闫红玉;张川绪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单元 输出图案 导光板 显示面板 光源提供 显示装置 光输出 配置 图像 光提供 上表面 下表面 二维 三维 制造 | ||
提供背光单元、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以及制造背光单元的方法。所述背光单元可包括:导光板,被配置为将用于二维(2D)图像的光和用于三维(3D)图像的光提供给显示面板,并且导光板可包括第一输出图案和第二输出图案,其中,第一输出图案形成在导光板的上表面并且被配置为将从第一光源提供的第一光输出到显示面板,第二输出图案形成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并且被配置为将从第二光源提供的第二光输出到显示面板。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1月28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6-015937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通过引用全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与本公开中的示例性实施例一致的方法和设备涉及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可通过将不同视点的图像呈现给观看者的左眼和右眼来实现三维(3D)显示。3D显示可以是眼镜类型显示或裸眼类型显示。裸眼类型的3D显示可基于视点分割地呈现3D图像,并且使用光学控制装置在空间中分割地呈现图像。光学控制装置可包括柱状透镜和视差屏障。柱状透镜可允许每个像素图像沿预定方向显示。视差屏障可允许通过狭缝从预定方向示出的预定像素。为了能够将3D显示提供给广泛的消费者,3D显示可与二维(2D)显示一同被设置在一个装置中。
在设置有二维(2D)显示的3D显示装置的现有技术中,可以以背光形式将LED光源设置在导光板(LGP)的下部,并且当实现2D显示时,来自LED光源的光穿过用于实现3D显示的LGP层。因此,与仅用于实现2D显示的装置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双LGP(或双BLU和双背光单元)可能导致显示的亮度和质量下降。此外,在3D显示的现有技术中,形成图像面板与屏障图案(以直线形式设置在用于3D模式的LCP的下部的扩散图案)之间的间隙,使得从LCP输出的光的方向和对应的像素的位置相对于面板的整个区域被保持。然而,由于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图像面板与屏障图案之间的间隙可能不均匀并且针对面板的整个区域可能具有变化的值。由于基于显示装置的使用温度的LGP的收缩或膨胀,或者由于显示装置生成的热量而导致的LGP的膨胀引起的变形,图像面板与屏障图案之间的间隙更严重地变化。
发明内容
示例性实施例可至少解决以上问题和/或缺点以及以上未描述的其他缺点。此外,示例性实施例不需要克服上述缺点,并且示例性实施例可不克服上述问题中的任何问题。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包括:第一光源,被配置为提供用于三维(3D)显示的第一光;第二光源,被配置为提供用于二维(2D)显示的第二光;导光板,包括:第一输出图案,形成在导光板的上表面,并且被配置为将第一光输出到显示面板;第二输出图案,形成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并且被配置为将第二光输出到显示面板。
第一输出图案可包括:多个线性结构,被配置为允许从第一光源提供的并且在导光板中内部地全反射的第一光通过导光板的上表面被输出。
每个线性结构可具有倒梯形横截面。
可使用光学粘合剂将第一输出图案的上表面固定于显示面板,使得保持第一输出图案与显示面板之间的预定间隔。
第二输出图案可包括:多个线性结构,被配置为允许从第二光源提供的并且在导光板中内部地全反射的第二光通过导光板的下表面被输出。
每个线性结构可至少具有圆形横截面或者多边形横截面,并且线性结构可从导光板凸出或者凹入导光板。
所述背光单元还可包括:反射器,被配置为将通过第二输出图案输出到导光板的下表面的光反射到显示面板。
反射器的上表面为三角形形状。
所述背光单元还可包括:扩散器,设置在第二输出图案与反射器之间。
第一光源可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向导光板提供用于3D显示的第一光,第二光源可被配置为沿第二方向向导光板提供用于2D显示的第二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86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