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飞行器稳定飞行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059466.9 | 申请日: | 2017-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7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军;吉冬昱;郑陆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飞行器 稳定 飞行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无人飞行器稳定飞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获取飞行器自身的飞行实时运行数据,对飞行器的运动学问题进行解析处理,建立飞行器动力学模型;
2)根据步骤1)获取的飞行实时运行数据与目标姿态数据,构建偏差函数;利用多层零化神经动力学方法,构建基于偏差函数的神经动力学方程;所有参数对应的基于偏差函数的神经动力学方程,共同构成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控制器的微分方程解算的输出量为飞行器电机的输出控制量;
所述根据多层零化神经动力学方法,设计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具体包括:
(2-1)通过多层零化神经动力学方法,由垂直高度z出发,设计关于输出控制量u1的偏差函数,根据该偏差函数,设计无人机高度控制器;
(2-2)通过多层零化神经动力学方法,由水平位置x、y出发,设计关于ux、uy的偏差函数,根据该偏差函数,设计无人机位置控制器,再反解出目标姿态角度φT和θT;
(2-3)通过多层零化神经动力学方法,分别由横滚角φ、俯仰角θ以及偏航角ψ出发,设计输出控制量u2~u4的偏差函数,根据该偏差函数,设计姿态控制器;
3)根据步骤2)求解得到的输出控制量与多旋翼无人机电机动力的关系,控制电机动力,完成无人飞行器运动的控制,具体步骤为:
根据无人机动力分配方案,控制器求解得到的控制量与多旋翼无人机电机动力存在如下关系:
U=WF
其中U=[u1 u2 u3 u4]T为无人飞行器的输出控制量,F=[F1 … Fj]T为无人飞行器的电机动力,j为多旋翼无人机的电机个数,W为无人飞行器动力分配矩阵,矩阵W根据不同结构与旋翼数目会有不同的形式,需要根据其结构和旋翼数确定;
通过矩阵求逆或求伪逆的形式得到相应的电机动力F,也即:
F=W-1U
若矩阵W为方阵且可逆,则W-1通过求逆运算得到,若W不为方阵,则通过相应的伪逆运算求解W-1;最终得到所需电机动力F并根据电机电压与动力的关系控制电机输入电压以控制电机转速,最终实现对电机动力的控制,完成无人机稳定飞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飞行器稳定飞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搭载的处理器对飞行器的运动学问题进行解析处理,具体包括:
定义地面坐标系E和机体坐标系B,地面坐标系和机体坐标系通过转换矩阵R建立联系:E=RB,R表示为
其中φ为横滚角,θ为俯仰角,ψ为偏航角;
忽略飞行器所受空气阻力作用,在机体坐标系下,飞行器系统受力分析如下
其中m为飞行器的总质量,I3×3为单位矩阵,I为惯性矩阵,V为机体坐标系下的线速度,ω为机体坐标系下的角速度,F为合外力,τ为合力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人飞行器稳定飞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飞行器动力学模型,具体包括:
根据定义的地面坐标系E和机体坐标系B、两者通过转换矩阵R建立的联系:E=RB以及在机体坐标系下,飞行器系统的受力分析,得到多旋翼飞行器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l为臂长,g为重力加速度,x、y、z分别为飞行器在地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分别表示x(t)、y(t)、z(t)的二阶导数,φ、θ、ψ分别表示横滚角、俯仰角以及偏航角,分别表示对应参数的二阶导数,分别表示对应参数的一阶导数,Ix、Iy、Iz分别为飞行器在X、Y、Z轴上的转动惯量,ux=cosφsinθcosψ+sinφsinψ,uy=cosφsinθsinψ-sinφcosψ,u1、u2、u3、u4为输出控制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946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