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集中供热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8759.5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7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薛亚丽;孙勇;许兆峰;李宝聚;高琪瑞;曹政;任挺进;李振元;王哲;赵金峰;田雪沁;王新雷;徐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华建网源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集中供热 系统 动态 特性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测试集中供热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基准工况实验,并获取基准工况实验的第一测试结果;根据第一测试结果确定天气参数变化与测试热力站的回水温度以及测试热用户的室内温度的第一关系信息;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运行工况实验,并获取运行工况实验的第二测试结果;根据第二测试结果确定测试供热机组的供热量变化与测试热力站的回水温度以及测试热用户的室内温度的第二关系信息;根据第一关系信息和第二关系信息确定天气参数变化以及测试供热机组供的供热量变化对回水温度以及测试热用户的室内温度影响的第三关系信息,由此,能够准确获得集中供热系统的实际动态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中供热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试集中供热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北方地区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同时弃风现象也非常严重,特别是在采暖期,弃风量占到全年弃风量的80%以上。其主要原因除了跨省跨地区输送能力不足以及用电需求减缓之外,北方地区以热电联产机组为主的电源和热源结构,也使得供热和供电耦合,较高的供热需求限制了机组的电负荷调峰能力,无法为风电上网提供充足的接纳空间。
近年来,利用供热系统热惯性进行热电联产机组的优化调度以提高风电消纳,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惯性的定量描述。目前较常见的做法是进行理论建模。但由于建筑的保温特性受建筑年代、围护结构、朝向等差别很大,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管网和建筑规模庞大、热用户的类型和热负荷需求也各不相同、结构复杂,难以建立精确的机理模型,因此,基于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惯性进行供热机组优化调度的研究难以应用到实际调度系统中。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相关技术中可通过谐波反应分析方法对热电厂供热系统的特性进行测试,然而,上述方法在测试时仅仅考虑了一级管网供水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回水温度和用户室内温度的影响,对热负荷需求的关键因素即天气参数的影响缺乏考虑。
然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用户室内温度和回水温度的变化是热源和天气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存在理论建模及分析的方法难度大、精度无法保证,以及已有的实验方法对关键因素考虑不完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克服了理论建模方法工作量大、建模基础数据获取困难、模型精度无法验证的问题,能够准确获得集中供热系统的实际动态特性,即热源及天气变化对供热系统影响的动态特性定量描述。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测试集中供热系统动态特性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测试集中供热系统动态特性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测试集中供热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包括:确定所述集中供热系统中的测试供热机组、测试热力站、测试热用户和测试供热管网;调整所述集中供热系统的工况,以使得所述集中供热系统满足测试实验条件;对所述集中供热系统进行基准工况实验,并获取基准工况实验的第一测试结果;根据所述第一测试结果,确定天气参数变化与测试热力站的回水温度以及测试热用户的室内温度的第一关系信息;对所述集中供热系统进行运行工况实验,并获取运行工况实验的第二测试结果;根据所述第二测试结果,确定测试供热机组的供热量变化与测试热力站的回水温度以及测试热用户的室内温度的第二关系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关系信息和所述第二关系信息,确定天气参数变化以及测试供热机组供的供热量变化对测试热力站的回水温度以及测试热用户的室内温度影响的第三关系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华建网源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华建网源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87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