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收集调蓄及初步净化功能的综合管廊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8306.2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0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周玲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3F5/10;E03F3/06;E03F5/04;E03F5/14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21218 | 代理人: | 刘凤桐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收集 初步 净化 功能 综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收集调蓄及初步净化功能的综合管廊,属于市政管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系统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综合管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设模式,集中铺设了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线,统筹了各类城市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与此同时,海绵城市的推广对城市防涝和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出了要求,可以利用城市综合管廊内部空间进行雨水调蓄,增强相应区域的防涝并促进雨水综合利用。
结合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在管廊中设置雨水舱室,用于存储城市“海绵体”无法吸收的雨水,进一步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同时雨水舱室里面的雨水可作为市政用水,用于绿化、道路冲洗、降尘等。
因此,研发一种应用于综合管廊的雨水收集调蓄装置,以解决城市雨水纳入综合管廊存在的上述困难,是技术研发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调蓄及初步净化功能的综合管廊, 能够有效解决雨水收集、净化、储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种雨水收集调蓄及初步净化功能的综合管廊,所述综合管廊(1)为矩形,设置在市政路面下方,并与道路集水井(8)相连接;所述综合管廊(1)包括燃气舱(2)、综合舱(3)、雨水舱(4)、污水管舱(5),燃气舱(2)、综合舱(3)、雨水舱(4)、污水管舱(5)并排独立布置,燃气舱(2)设置在综合舱(3)一侧,雨水舱(4)设置在污水舱(5)一侧,综合舱(3)设置在燃气舱(2)和污水舱(5)之间;雨水舱(4)通过排水管(9)与道路集水井(8)连接;
所述燃气舱(2)侧壁的安装支撑架(10)上设置有天然气管道(2-1),天然气管道(2-1)沿舱壁竖直方向布置;
所述综合舱(3)内部设置有给水管道(3-1)、中水管道(3-2)、通信光缆(3-3)、电力管道(3-4),给水管道设置在固定于综合舱(3)侧壁的安装支撑架(10)上,中水管道(3-2)设置在综合舱(3)内部底面的管道支墩(7)上,通信光缆(3-3)和电力管道(3-4)设置在固定于综合舱(3)另一侧侧壁的支架上,通信光缆(3-3)分若干层竖直向布置;
所述污水管舱(5)底部的管道支墩(7)上设置有污水管道(5-1);
所述雨水舱(4)由初期雨水收集箱(4-1)、雨水调蓄池(4-2)两部分组成,雨水收集箱(4-1)、雨水调蓄池(4-2)由导水管(4-4)连接,初期雨水收集箱(4-1)位于雨水调蓄池(4-2)的上方,初期雨水收集箱(4-1)内设置有初期雨水净化装置(4-3),能够对初期雨水中含有的大量灰尘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净化。
进一步地,所述的燃气舱(2)、综合舱(3)内部底面均设有排水沟(6)。
进一步地,所述的道路集水井(8)井口设有雨水篦子(8-1),底部铺设碎石过滤层(8-2)。
进一步地,所述的雨水舱(4)的内部设置有提升泵,用于将内部清水提升至地面浇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83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