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吸湿面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5258.1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0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永泽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27/34;B32B5/08;B32B3/24;B32B27/02;B32B9/02;B32B9/04;B32B27/36;B32B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03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湿面料 抗菌 纬纱 交替排列 尼龙布层 基布层 经纱 甲壳素纤维纱 亚麻纤维纱 抗菌效果 抗菌性能 棉纤维纱 上下表面 涤纶纱 贴合 通孔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吸湿面料,包括贴合在一起的基布层和尼龙布层,所述基布层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采用涤纶纱和亚麻纤维纱按1:1的顺序交替排列,所述纬纱采用甲壳素纤维纱和棉纤维纱按1:1的顺序交替排列,所述尼龙布层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本发明的抗菌吸湿面料结构强度高,抗菌效果好且抗菌性能持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菌吸湿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面料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市场上所拥有的面料大多只具备一些舒适性的功能特点,如防污面料、吸湿面料等,功能比较单一,而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病菌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贴身穿用的面料会吸收大量的分泌物和汗液,为了抑制病菌的产生和繁殖,目前,出现了大量的抗菌面料,这些面料基本上是通过后染整理中加入助剂方法来抗菌,这种面料在性能上具有一定局限性,经过多次洗涤后,面料的抗菌功能会大大减弱以致消失,急需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菌吸湿面料,结构强度高,抗菌效果好且抗菌性能持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菌吸湿面料,包括贴合在一起的基布层和尼龙布层,所述基布层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采用涤纶纱和亚麻纤维纱按1:1的顺序交替排列,所述纬纱采用甲壳素纤维纱和棉纤维纱按1:1的顺序交替排列,所述尼龙布层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
所述基布层的厚度为0.4~0.6mm。
所述尼龙布层的厚度为0.2~0.3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经纱中加入亚麻纤维纱,在纬纱中加入甲壳素纤维纱,使得本发明的吸湿透气性好,抗菌效果好且抗菌性能持久,尼龙布层的设置加强了本发明的结构强度,同时尼龙布层上密布通孔,对提高透气性有一定的帮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布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基布层1、尼龙布层2、通孔3、涤纶纱4、亚麻纤维纱5、甲壳素纤维纱6、棉纤维纱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抗菌吸湿面料,包括贴合在一起的基布层1和尼龙布层2,所述基布层1的厚度为0.4~0.6mm,所述尼龙布层2的厚度为0.2~0.3mm,尼龙布层2的设置加强了本发明的结构强度,但尼龙布层2的厚度不需要太厚,不致于影响本发明的手感和基布层1自身的性能。所述尼龙布层2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3,通孔3对提高本发明的透气性有一定的帮助。
所述基布层1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采用涤纶纱4和亚麻纤维纱5按1:1的顺序交替排列,即按照一根涤纶纱4、一根亚麻纤维纱5再一根涤纶纱4、一根亚麻纤维纱5的顺序排列,涤纶纱4是三大合成纤维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价格也相对便宜,再加上它有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耐腐蚀、绝缘、挺括、易洗快干等特点,为人们所喜爱,使用广泛。亚麻纤维纱5能吸湿散热,保健抑菌,防污抗静电,防紫外线,并且阻燃效果极佳,尤其是吸湿性极好,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水分,因此使用亚麻纤维纱5的面料手感干爽。
所述纬纱采用甲壳素纤维纱6和棉纤维纱7按1:1的顺序交替排列,即按照一根甲壳素纤维纱6、一根棉纤维纱7再一根甲壳素纤维纱6、一根棉纤维纱7的顺序排列,甲壳素纤维纱6具有极佳的透气性、高吸湿保温性、抗菌除臭性和抗静电性,并且可生物降解,还能对皮肤的进行护理,对过敏性皮肤进行辅助治疗。棉纤维纱7的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永泽纺织有限公司,未经绍兴永泽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52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