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的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4725.9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22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军;李国梁;洪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19/12 | 分类号: | C07D219/12;A61K31/473;A61K31/192;A61K47/55;A61P2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芥子 合体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含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的药用组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所述的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具有下述结构:实验证明:本发明的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ChE)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能力是他克林的15倍,对淀粉样蛋白(Aβ)自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没有明显的体外神经细胞毒性和体内急性肝毒性,并显示出显著地体外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可以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和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他克林- 芥子酸杂合体、含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的药用组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特别是涉及通过将氨基他克林与芥子酸反应来制备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以及此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在制备抗阿尔兹海默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他克林是首个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D)的药物,属于第一代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然而由于严重的肝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证实他克林的肝毒性与其游离的伯氨基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不同的功能的分子片段与他克林缀合,一方面屏蔽其游离的伯氨基,降低整个分子的肝毒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新的功能,使整个分子具有多功能、多靶点作用的特色[1-2]。
Fang等[3-4]报道了他克林-阿魏酸杂合体(Ⅰ),同时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是他克林的近10倍。Chao等[5]报道了他克林-咖啡酸杂合体(Ⅱ)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是他克林的近3倍,以及抑制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神经保护活性。Xie等[6]报道了他克林-维生素E杂合体(Ⅲ),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是他克林的近11倍,化合物(Ⅲ)在12.5μM没有明显的神经细胞毒性(PC12),且急性肝毒性明显降低。Chen等[7]合成了水飞蓟宾-他克林杂合体(Ⅳ),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能力是他克林的0.29倍,但整个分子较他克林毒性明显降低。化合物在 50μM没有明显的神经细胞毒性(HT22),并表现出一定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此外,其肝毒性也明显降低。
上述结果表明,抗氧化剂修饰他克林具有较好的效果。中药活性成分芥子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我们采用芥子酸修饰他克林,取得了较上述报道更为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淀粉样蛋白自聚集抑制活性,抗氧化,神经保护以及肝毒性等方面(注:由于不同文献报道的方法具有差异,为消除系统误差,进行科学的比较,我们利用与他克林活性的倍率作为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我们研究发现,芥子酸与他克林的轭联物即本专利中的目标化合物,较阿魏酸-他克林(10 倍于他克林),或咖啡酸-他克林(3倍于他克林),具有更为优越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以及抑制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神经保护活性:1)本申请的目标产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是他克林的15倍;2)目标产物在实验浓度(1.25-10uM)范围内对神经细胞PC12不仅无毒性,还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在浓度为10μM时,细胞存活率达到130%,而且对CoCl2损伤PC12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神经保护活性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74.5%,92.4%,99.5%和106.8%),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3)本发明的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具有抑制Aβ42蛋白自聚集活性。在0.0064-100μM浓度区间内,随着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浓度的增加,Aβ42蛋白自聚集抑制率也相应升高,量效关系呈S型曲线,是典型的酶 --底物作用方式,显著优于对照药物他克林。4)肝药酶研究(ALT/AST)揭示其肝毒性也大大缓解,接近于空白对照组。因而,本发明的他克林-芥子酸杂合体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分子。
参考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47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