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填充墙构造柱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3776.X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2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宋鸿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填充 构造 | ||
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填充墙构造柱,包括埋设在混凝土中的纵筋骨架,纵筋骨架在填充墙两外露面侧的顶部设有插筋;所述纵筋骨架在填充墙任一外露面侧的两根纵筋对应设有两根插筋,所述的两根插筋轴对称设置且折弯交叉后分别与所述两根纵筋中对侧纵筋搭接。本发明设置了折弯交叉的插筋,既有更好的侧向约束能力,又能承担较大的水平荷载而不产生水平变位,降低了填充墙顶部产生裂缝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建筑施工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填充墙构造柱。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砌体填充墙中需设置构造柱,用以满足其稳定性和抗震构造要求。填充墙需在主体结构施工后再砌筑,构造柱顶部构造要求上部梁能竖向变形而不将力传至下层梁上且保证有侧向约束,构造柱顶部与上部梁之间需采用上部梁可竖向变形的铰接连接形式。
填充墙构造柱柱顶铰接连接构造常用形式见图1,在上部梁中留出的插筋为直线状,水平向依靠钢筋抗剪有一定的侧向约束,但容易产生水平变位,承担的水平荷载也有限,而钢筋一般不直接用于抗剪。对于较高隔墙或承担风荷载的外墙,这种常用构造形式极易使构造柱顶部产生水平变位,填充墙顶部容易产生裂缝。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填充墙构造柱,既有更好的侧向约束能力,又能承担较大的水平荷载而不产生水平变位,降低了填充墙顶部产生裂缝的风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埋设在混凝土中的纵筋骨架,纵筋骨架在填充墙两外露面侧的顶部设有插筋;
所述纵筋骨架在填充墙任一外露面侧的两根纵筋对应设有两根插筋,所述的两根插筋轴对称设置且折弯交叉后分别与所述两根纵筋中对侧纵筋搭接。
优选地,所述的两根插筋均为三段式钢筋,首段和末段平行设置,所述两根插筋交叉的夹角为30°~60°。
优选地,所述的两根插筋搭接在所述两根纵筋内侧。
所述纵筋的顶部与插筋间隙处采用沥青麻丝塞实。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了折弯交叉的插筋,既有更好的侧向约束能力,又能承担较大的水平荷载而不产生水平变位,降低了填充墙顶部产生裂缝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纵筋1、插筋2、填充墙3、上部梁4、沥青麻丝5、三角区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埋设在混凝土中的纵筋骨架,纵筋骨架在填充墙3两外露面侧的顶部设有插筋2;
所述纵筋骨架在填充墙3任一外露面侧的两根纵筋1对应设有两根插筋2,所述的两根插筋2轴对称设置且折弯交叉后分别与所述两根纵筋1中对侧纵筋1搭接。
优选地,所述的两根插筋2均为三段式钢筋,首段和末段平行设置,折弯角度均为135°,所述两根插筋2交叉的夹角为45°。
优选地,所述的两根插筋2搭接在所述两根纵筋1内侧。
所述纵筋1的顶部与插筋2间隙处采用沥青麻丝5塞实。
本实施例中插筋2折弯交叉后抗拉的水平分量能承担较大的水平荷载,同时插筋2折弯交叉后与构造柱柱顶、上部梁4形成三角区6,不会产生水平变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37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UHPC外包的海砂混凝土叠合柱
- 下一篇:一种快速钢筋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