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真空间歇式精馏塔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3653.6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8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燕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帝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14 | 分类号: | B01D3/14;B01D3/32;B01D3/10;B0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塔节 塔体 直道管 热能收集器 真空收集器 冷凝器 高温气体 真空间歇 精馏塔 再沸器 真空管 节能 从上到下 降温冷却 能量损耗 冷凝管 真空泵 真空罐 冷却 传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真空间歇式精馏塔,包括塔体、再沸器、冷凝器、真空收集器和热能收集器,所述再沸器位于塔体的底部,所述冷凝器位于塔体的顶部右侧,所述真空收集器位于塔体的底部右侧,所述热能收集器位于塔体的顶部;所述塔体包括第一塔节、第二塔节、第三塔节和直道管,所述第一塔节、第二塔节和第三塔节之间通过直道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塔节、第二塔节和第三塔节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所述真空收集器包括真空罐、真空泵和真空管。通过在塔体的顶部设有热能收集器,便于对直道管内的高温气体降温冷却,使热能进行传递,更加充分的利用直道管上的热能,便于增加高温气体的冷却速度,降低冷凝器的工作温度,减少冷凝管的能量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馏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真空间歇式精馏塔。
背景技术
一种利用回流使液体混合物得到高纯度分离的蒸馏方法,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操作,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等部门,精馏操作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根据混合物的组分数,可分为二元精馏和多元精馏,根据是否在混合物中加入影响汽液平衡的添加剂,可分为普通精馏和特殊精馏包括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和加盐精馏,若精馏过程伴有化学反应,则称为反应精馏,蒸馏的基本原理是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气化,利用其中各组份挥发度不同的特性,实现分离目的的单元操作。
目前,市面上的精馏塔在生产的过程中,一些物料需要在精馏塔中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的高温气体冷凝后直接排出,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还需要使用较多的冷凝管进行降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真空间歇式精馏塔,通过在塔体的顶部设有热能收集器,便于对直道管内的高温气体降温冷却,使热能进行传递,更加充分的利用直道管上的热能,便于增加高温气体的冷却速度,降低冷凝器的工作温度,减少冷凝管的能量损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真空间歇式精馏塔,包括塔体、再沸器、冷凝器、真空收集器和热能收集器,所述再沸器位于塔体的底部,所述冷凝器位于塔体的顶部右侧,所述真空收集器位于塔体的底部右侧,所述热能收集器位于塔体的顶部;所述塔体包括第一塔节、第二塔节、第三塔节和直道管,所述第一塔节、第二塔节和第三塔节之间通过直道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塔节、第二塔节和第三塔节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所述真空收集器包括真空罐、真空泵和真空管,所述真空罐与真空泵通过真空管固定连接;所述热能收集器包括外壳、进水口、出水口和螺旋管,所述进水口位于外壳的右侧底部,所述出水口位于外壳的左侧顶部,所述外壳内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均匀缠绕于直道管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与直道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塔节的侧壁设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与真空罐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道管的顶部与冷凝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再沸器位于直道管的底部且与直道管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在塔体的顶部设有热能收集器,便于对直道管内的高温气体降温冷却,使热能进行传递,更加充分的利用直道管上的热能,便于增加高温气体的冷却速度,降低冷凝器的工作温度,减少冷凝管的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节能真空间歇式精馏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热能收集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塔体1,第一塔节11,第二塔节12,第三塔节13,直道管14,再沸器2,冷凝器3,真空收集器4,真空罐41,真空泵42,真空管43,热能收集器5,外壳51,进水口52,出水口53,螺旋管54,出料管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帝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帝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36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