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3578.3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4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立;钟蜀海;王贵珍;陈淑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14/48 | 分类号: | C04B14/48;C04B28/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岳兵 |
地址: | 4022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混凝土 作用 金属结构 制备 方法 | ||
本专利涉及混凝土添加物的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压铸一体成型的方法制备引料球;采用模压机制备外壳坯料;在外壳坯料上加工条形槽;加热软化外壳坯料;采用冲压机将外壳冲压一体成型成棱台,条形孔位于棱台的侧面上;然后焊接成型:取两个冲压成型后的外壳,将两个外壳下底面端对齐并在两个外壳之间放入一个引料球,然后将两个外壳下底面端焊接在一起。本专利意在提供一种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添加物的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混凝土的非均匀多相性,其内部不可避免存在空隙、微裂缝等缺陷,而且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自身存在收缩和徐变,这些都将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混凝土内部绝大部分裂纹起裂是开始于骨料界面上,然后向基体水泥(砂)浆扩展。
为了减小混凝土裂缝带来的危害,抑制或延缓裂缝的进一步扩展,通常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纤维、高分子等抗拉性能较高的材料,来弥补混凝土抗拉能力不足的缺点,提高结构的抗破坏能力。
纤维和高分子材料虽然凭借其较高的抗拉性能能够起到阻止混凝土开裂的作用,但是纤维和高分子材料的成本过高,并且还需要特殊的混凝土拌和设备进行拌和,增加了生产的难度,不利于推广。
因此需要一种经济实用且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混凝土添加物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制备方法,以经济高效地制备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
本方案中的一种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引料球:采用压铸机压铸生产引料球,引料球的表面上通过压铸机的压铸模具一体成型有引料锥;
步骤二:制备外壳坯料:通过模压机将中心带有通孔的金属圆形板材压成圆槽,通孔与圆槽底面同心,通孔的直径小于引料球的直径;
步骤三:外壳坯料加工:以圆槽底面的中心点为中心在圆槽底面上开设出若干呈辐射状分布的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小于通孔的直径,条形孔与条形孔之间、条形孔与通孔之间相互隔断;
步骤四:外壳坯料加热:将外壳坯料加热到其熔点温度的80%~99%;
步骤五:外壳冲压成型:通过冲压机将加热后的圆槽冲压成棱台,其中圆槽的侧壁被冲压成呈多边形的环形且位于棱台的下底面端,环形的每条边均向内凹陷,圆槽底面上的通孔位于棱台的上底面上,条形孔位于棱台的侧面上;
步骤六:焊接成型:取两个冲压成型后的外壳,将两个外壳下底面端对齐并在两个外壳之间放入一个引料球,然后将两个外壳下底面端焊接在一起。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由于引料球及引料球上的引料锥的结构尺寸较小,因此通过压铸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出引料球。然后利用冲压机将常见的金属板材冲压成棱台形,金属板材上设有通孔和条形孔,便于混凝土进入到外壳中,冲压前将金属板材升温至其熔点温度的80%~99%,然后再进行冲压,增加金属板材的易成型性。冲压成型后的外壳为一体结构,结构强度高。而冲压成型后向内凹陷的边便于混凝土内的骨料镶嵌在外壳上。最后将两个外壳相向对齐后通过焊接固定,同时将引料球包裹在外壳内,即可制成具有混凝土阻裂作用的金属结构。
金属板材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物料,压铸机、模压机和冲压机是配件加工行业中常用设备,引料球结构简单,采用压铸机可快速地、大批量地生产,外壳则利用模压机、冲压机和金属板材快速一体成型,最后再将1个引料球和2个外壳拼装焊接在一起,避免了使用特殊的材料、工艺、设备,整个制备过程经济、高效。
本方案中的金属结构的混凝土阻裂作用体现在:金属结构随水、水泥、砂、外加剂和骨料一起添加到拌和设备中进行拌和,使本金属结构均匀地分布到混凝土内,其阻裂的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35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