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2756.0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8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佰富隆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H3/00 | 分类号: | B25H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管道 设备 后部 承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生产设备承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是用管子、管子联接件和阀门等联接成的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的装置,通常,流体经鼓风机、压缩机、泵和锅炉等增压后,从管道的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也可利用流体自身的压力或重力输送,管道的用途很广泛,主要用在给水、排水、供热、供煤气、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农业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种工业装置中。
在管道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一些生产管道的设备一般在后部的受力较大,然而设置在生产管道后部的承载装置往往承载能力有限,很难承受强负荷的载重,且不具备减震性能,在重力以及震动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其次,管道在加工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加工好的部分放置在生产管道设备的后部,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作用容易导致管道发生滚动导致破坏以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包括管道承载台、承载装置本体和减震弹簧,所述承载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顶部等距焊接有管道承载台,且管道承载台的内部均设置有电磁铁,所述承载板的底部通过支架与支柱铰接,且支架的内部水平方向上的转轴点之间均通过减震弹簧弹性连接,所述支柱的底部均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栓与底板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支柱垂直于底板竖直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承载板的长度小于底板的长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支架为梯形桁架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电磁铁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变电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管道承载台均为凹弧形结构设置。
本发明中,首先,承载板通过支架与支柱铰接,而支架是一种呈梯形结构的桁架,通过这种桁架结构能够将重力有效分散,提高其承载能力,保护结构不受破坏,同时支架上水平方向上的转轴点之间通过减震弹簧弹性连接,通过这种结构不但能够降低水平方向上的震动作用,还能抵消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能量,提高了结构的使用寿命,其次,管道承载台的内部均设置有电磁铁,通电后电磁铁能够产生强力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能够将金属管道紧紧的吸附,从而避免了管道因震动作用发生滚动造成意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的A区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的管道承载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管道承载台、2-承载板、3-承载装置本体、4-固定板、5-支柱、 6-底板、7-支架、8-减震弹簧、9-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生产管道设备后部承载装置,包括管道承载台 1、承载装置本体3和减震弹簧8,承载装置本体3的顶部设置有承载板2,承载板2的顶部等距焊接有管道承载台1,且管道承载台1 的内部均设置有电磁铁9,承载板2的底部通过支架7与支柱5铰接,且支架7的内部水平方向上的转轴点之间均通过减震弹簧8弹性连接,支柱5的底部均焊接有固定板4,且固定板4通过固定螺栓与底板6固定连接。
支柱5垂直于底板6竖直设置,承载板2的长度小于底板6的长度,支架7为梯形桁架结构,电磁铁9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变电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管道承载台1均为凹弧形结构设置。
承载台1为凹弧形结构设置,这种结构可以对金属管道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其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滚动,支架7充分利用了结构力学中的桁架结构轻盈用钢量少承载力大的特点,有效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承载装置的承载力,同时支架7的梯形结构分布使得整个结构在受力作用下更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佰富隆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佰富隆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27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