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0138.2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3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源生针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27/22 | 分类号: | D04B27/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王典彪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织品 加工 线装 | ||
本发明属于导纱进针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了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包括底座、支架、电机、传送带、控制器、气缸、螺母、传送轮和线轴,传送轮为圆台形,所述支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传送轮一端连接,所述传送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传送轮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所述传送辊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支架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接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气缸联接,所述气缸活塞自由端设有可固定螺母的固定部。该装置可以自动调节针织品的送线时的松紧度避免其对针织品加工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纱进针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
背景技术
针织是利用针织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呈针织物的工艺过程,由此而制得的产品称之为针织品。针织品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和透气想,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针织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
针织品在加工过程中,对针织加工设备的送线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送线的松紧度对针织品加工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送线设备很难对送线松紧度进行调节,难以满足不同线材的送线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该装置可以自动调节针织品的送线时的松紧度避免其对针织品加工产生不利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包括底座、支架、电机、传送带、控制器、气缸、螺母、传送轮和线轴,所述传送轮为圆台形,所述支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传送轮一端连接,所述传送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所述传送轮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所述支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所述传送辊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支架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气缸联接,所述气缸活塞自由端设有可固定所述螺母的固定部。
采用本基础方案,在进行针织品送线时,电机转动并通过转杆驱动传送轮转动,传送轮转动带动螺杆和螺母一起转动。传送轮又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实现送线。在送线过程中,线会与传送辊接触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传送辊转动,传送辊转动带动红外线发射器转动。因为红外线发射器位于传送辊偏心处,所以传送辊每转动一周,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信号一次。若在送线时线松紧度较松,则线与传送辊的摩擦力较小,则传送辊的转动速度会降低,即红外线发射器转动一周的时间会变长,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信号的频率会降低并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信号后控制气缸活塞杆伸出对螺母进行固定。此时,传送轮在带动螺杆转动时,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使传送轮沿螺杆轴向产生一定的位移。因为传送轮为圆台形的,所以在传送轮沿轴向移动时,会调节传送轮与线轴的速度,即调节送线速度,因为针织机的收线速度是一样的,通过调节送线速度,可以调节送线的松紧度。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螺杆为双向螺杆,双向螺杆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设置双向螺杆和螺母可以在送线度较松或较紧时都对送线的松紧度进行调节,更加方便。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可固定传送带的固定轮,固定轮可以防止传送轮在移动时传送带随传送轮一起移动。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转杆侧部设有滑槽,所述传送轮设有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滑槽内且与滑槽滑动连接,可以方便实现转杆与传送轮的滑动连接且不相对转动。
优选方案四: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座上设有棉絮收集器,棉絮收集器可以收集棉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源生针织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源生针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01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针床槽针压板
- 下一篇:聚偏二氟乙烯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