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张拉力可调锚固体锚固力恒载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048802.X | 申请日: | 2017-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5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汪小刚;刘立鹏;孙兴松;傅睿智;赵宇飞;段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02D17/04;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承压体 锚固体 张拉力 锚固力 压力囊 可调 中空圆柱形结构 恒定 轴向相对移动 相对移动 相应条件 岩体锚固 大变形 伸长 岩体 张拉 轴向 加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张拉力可调锚固体锚固力恒载装置,该装置包括内外承压体和压力囊;内外承压体由两部分组成,可沿轴向相对移动;压力囊为中空圆柱形结构,置于内外承压体之间,加压后可沿轴向伸长,推动内外承压体相对移动;本发明可以在岩体较大变形条件下保持锚固体张拉力恒定,并可进行主动张拉,满足相应条件下的岩体锚固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锚固结构恒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边坡或地下洞室等支护领域,锚杆、锚索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支护型式,其存在基本可分为无预应力和有预应力型式,此外还可以分为普通锚杆(索)和可伸缩锚杆(索)。一般情况下施加有预应力的锚杆(索)后期主要通过杆(索) 体自身伸缩量适应岩体变形,而现有的适应岩体变形锚杆(索)体,由于自身变形能力强、刚度小而难以施加预应力,且预应力张拉后基本不可调整,这些原因将导致在地下洞室或边坡支护时,如前期施加预应力后岩体变形过大锚固体会发生拉断形式的锚固失败,如前期无预应力则无法有效控制岩体变形,特别是对变形具有较高限制目标的岩土工程体而言,同样意味着锚固失败。现有的让压理念锚杆(索)虽可根据锚杆(索)体自身变形实现让压目的,但基本通过自身变形让压,变形后期让压能力及锚固体无法有效控制。如何实现锚固力恒定、张拉力可调且能实现适应岩体较大变形,体现让压理念的同时锚固岩土体,仍是目前工程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拉力可调式锚固体锚固力恒载装置,可以在岩体较大变形条件下保持锚固体张拉力恒定,并可进行主动张拉,满足相应条件下的岩体锚固要求,解决以上背景技术中所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张拉力可调锚固体锚固力恒载装置,包括外承压筒、内承压体、压力囊、固定环、固定环螺丝、锚杆、锚头、加压阀、恒压阀、压力囊连接口、外承压筒中心孔、固定环螺丝孔、外承压筒内管、内承压体中心孔、内承压体压力囊连接口孔、内承压体内管、压力囊中心孔、恒压阀压力表、恒压阀泄压口、恒压阀压力调节螺栓。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内承压体置于外承压筒内,所述的内承压体内管套于外承压筒内管内,所述的外承压筒与内承压体可沿轴向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压力囊置于外承压筒和内承压体之间,压力囊中心孔套于外承压筒内管和内承压体内管外;所述的压力囊连接口通过内承压体压力囊连接口孔伸出与外部加压阀和恒压阀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压力囊为圆柱折叠风琴页形,其中心设压力囊中心孔,一端设压力囊连接口,可连接加压阀和恒压阀;所述的压力囊通过加压阀加压后可沿轴向伸长,将内压传递到外承压筒和内承压体之上,推动内承压体与外承压筒相对移动,达到主动张拉的目的;所述的恒压阀保持压力囊内固定的压力,使传递到外承压筒和内承压体上的压力恒定,达到恒载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压力囊为柔性体,通过加压阀加压后可变形将压力传递到外承压筒内壁、外承压筒内管、内承压体和内承压体内管上。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固定环内置于外承压筒一侧,通过固定环螺丝与外承压筒连接,其外径与外承压筒内径一致,其内径小于内承压体,用于阻止内承压体与外承压筒轴向相对位移过程中与外承压筒脱离。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加压阀与恒压阀与两个压力囊连接口分别相连,其中,加压阀用于压力囊加压,恒压阀用于保持压力囊内压力恒定;所述的恒压阀设有恒压阀压力调节螺栓,用于调节压力囊内所需保持的压力大小;所述的加压阀可通过但不限于气体、水或者油加压。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内承压体内管设有内承压体中心孔容许锚杆通过,其尺寸可根据所用锚杆尺寸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恒载装置加压前整体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88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树叶清除设备
- 下一篇:一种智能问询语义识别方法及可视智能问询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