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料理机电机降噪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45845.2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0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德琳;李帅;李庶;张庆福;崔准;刘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融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43/07 | 分类号: | A47J43/07 |
代理公司: | 辽宁东来律师事务所21239 | 代理人: | 孟兆华,张宬 |
地址: | 115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料理 机电 机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降噪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料理机内部工作电机的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日常饮食方面越来越重视,料理机几乎成为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利用料理机制作果汁、豆浆、果酱、干粉、刨冰、肉馅等已经成为常见的加工手段。虽然利用料理机制作方便快捷,但是在使用同时产生的噪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料理机工作噪音、散热好的泡沫铝电机降噪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料理机电机降噪装置,包括位于装置内部的泡沫铝内筒、位于装置外部的泡沫铝外筒、位于装置底部的泡沫铝底盘和位于装置上部的泡沫铝上盖,所述泡沫铝上盖中心留有供电机穿过的圆孔,所述泡沫铝内筒、泡沫铝外筒、泡沫铝上盖与泡沫铝底盘之间的环形腔体形成封闭降噪室,所述泡沫铝内筒采用通孔型泡沫铝,通孔率为25%,密度为0.25~0.30g/cm3,孔径为≤2mm,厚度为8mm;所述泡沫铝外筒、泡沫铝上盖和泡沫铝底盘采用闭孔型泡沫铝,孔隙率为70%~80%,孔径为1~2mm,密度为0.30~0.40g/cm3,厚度为8mm。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铝内筒和泡沫铝外筒均为圆形套筒,且与电机同心安装;所述泡沫铝内筒与泡沫铝外筒之间的径向距离为20mm~25mm;还包括用于电机与料理机上部连接固定的过渡连接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泡沫铝料理机电机降噪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性能优异,泡沫铝内筒采用通孔型泡沫铝、其他部件采用闭孔型泡沫铝,通过选择通孔率、孔隙率、密度、孔径,最高降噪量可达30dB。由于泡沫铝的多孔结构,增大了结构的散热面积,使得整体的散热效果也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料理机电机降噪装置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1.泡沫铝内筒,2.泡沫铝外筒,3.环形腔体,4.工作电机,5.泡沫铝上盖,6.泡沫铝底盘,7.过渡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料理机电机降噪装置包括位于装置内部的泡沫铝内筒1、位于装置外部的泡沫铝外筒2、位于装置底部的泡沫铝底盘6、位于装置上部的泡沫铝上盖5以及位于装置中心的工作电机4,所述泡沫铝上盖5中心留有供电机穿过的圆孔,所述泡沫铝内筒1、泡沫铝外筒2、泡沫铝上盖5与泡沫铝底盘6之间的环形腔体3形成封闭降噪室,所述泡沫铝内筒1采用通孔型泡沫铝,通孔率为25%,密度为0.25~0.30g/cm3,孔径为≤2mm,厚度为8mm;所述泡沫铝外筒2、泡沫铝上盖5和泡沫铝底盘6采用闭孔型泡沫铝,孔隙率为70%~80%,孔径为1~2mm,密度为0.30~0.40g/cm3,厚度为8mm。所述泡沫铝内筒和泡沫铝外筒均为圆形套筒,且与电机同心安装。所述泡沫铝内筒与泡沫铝外筒之间的径向距离为20mm~25mm;还包括用于电机与料理机上部连接固定的过渡连接件7。
所述泡沫铝外筒外径与料理机壳体内径一致,所述泡沫铝内筒与外筒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泡沫铝内外筒与上盖、底盘通过胶粘或焊接的方式连接,泡沫铝胶粘选用改性聚氨酯胶粘剂,工作温度高,性能稳定,也可以采用钎焊,焊接后整体性更好。所述泡沫铝底盘6位于料理机壳体底部,中心开孔孔径大于电机扇叶最大外径2~3mm。所述泡沫铝内筒1和泡沫铝外筒2与泡沫铝底盘6和泡沫铝上盖5通过粘接或焊接方式进行连接,采用面粘或全焊,连接后抗拉强度大于5MPa。所述工作电机4利用过渡连接件与料理机上部分连接固定,最后放入到泡沫铝结构中心空腔中。
通过实验数据对上述方案中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如下:
料理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属于低频噪声,根据国家出台的料理机噪声标准,干磨部分噪音小于89分贝,搅拌部分噪音小于75分贝。
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为吸音棉,本次试验分别对无降噪结构、附加泡沫铝降噪结构和相同结构的吸音棉进行噪声测试,将市面上的料理机取下作为实验中的噪声源。
将噪声分析仪与噪声源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两者水平距离50mm,通过噪音分析仪的实际度数来确定该点的声音强度,并以此判断吸音组件的降噪效果。实验结果见下表1:
表1降噪对比实验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融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辽宁融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5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