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摸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044471.2 | 申请日: | 2017-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0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安承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9G3/36;G06F3/041;G06F3/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杜诚;陈炜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 面板 液晶 显示装置 及其 驱动 方法 | ||
公开了触摸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该触摸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包括多个栅极线、多个数据线和多个公共电极;滤色器阵列基板,所述滤色器阵列基板包括黑矩阵层和滤色器层;以及在滤色器阵列基板上的用于触摸感测的多个块的铟锡氧化物(ITO)膜,其中,在显示时段期间,扫描信号、数据信号和公共电压被分别施加至多个栅极线、多个数据线和多个公共电极,并且多个块的ITO膜接地,以及在触摸感测时段期间,无负载驱动(LFD)信号被施加至多个栅极线、多个数据线和多个公共电极,并且LFD信号被顺序地施加至多个块的ITO膜。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6年10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143985号的优先权权益,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如在本文中完全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面板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用于驱动其的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增强触摸感测性能并且改善电磁干扰(EMI)噪声的触摸面板液晶显示装置以及驱动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平板显示装置越来越重要。根据这种趋势,诸如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的平板显示装置已经商业化。
在平板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LCD)装置已被广泛用作移动平板显示装置,因为其具有优异的图像质量、轻的重量、薄的厚度和低的功耗。此外,液晶显示(LCD)装置已经被应用于多种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计算机监视器和电视机。
特别地,在LCD装置中,触摸面板LCD装置被广泛使用。触摸面板LCD装置包括堆叠在LCD装置上的触摸面板。触摸面板通过触摸点处的电特性(诸如电阻或电容)的变化来感测手指或触控笔接触LCD装置的触摸点,并且输出与触摸点相对应的信息或执行操作。
作为用户界面,这种触摸面板LCD装置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小尺寸便携式终端、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
然而,触摸面板被另外地堆叠在LCD装置上的方案增加了LCD装置的厚度,从而限制了薄的形状,降低了通过堆叠面板的光的透射效率,并且增加了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单元内(in-cell)型触摸面板LCD装置,其中触摸传感器被嵌入在其像素区中。
图1和图2是仅示出了在常规的单元内型触摸面板LCD装置中信号电压被从外部所施加至的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在图1中,具有低电阻的铟锡氧化物(ITO)膜用于触摸感测,以及在图2中,具有高电阻的Y3膜用于触摸感测。
如图1所示,常规的单元内型触摸面板LCD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其中,多个栅极线Gate、多个数据线Source和多个公共电极Vcom形成在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1上,用于防止子像素的颜色混合的黑矩阵3以及形成在黑矩阵3之间的每个像素区中的滤色器层4形成在滤色器阵列基板2的底表面上。
此外,用于触摸感测的具有相对低的电阻(几百Ω至几KΩ)的ITO膜5形成在滤色器阵列基板2的顶表面上。上偏振板7和下偏振板6分别形成在ITO膜5的顶表面和TFT阵列基板1的底表面上。ITO膜5与滤色器阵列基板2以集成的形式整体形成在滤色器阵列基板2的顶表面上。
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在TFT阵列基板1和滤色器阵列基板2之间形成有液晶层。
具有低电阻的ITO膜5形成在基板上以通过自电容(self-capacitance)感测触摸。然而,由于具有低电阻的ITO膜5接地,所以在触摸期间产生的电荷通过ITO膜5向外泄漏。因此,当手指触摸触摸面板时,手指电容的产生被干扰,从而劣化了触摸感测性能。
因此,为了提高触摸感测性能,形成具有高电阻(几十MΩ)的Y3膜8代替ITO膜5。
Y3膜8是高电阻的透明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4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