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潜液泵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43270.0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1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易奇昌;赵雷刚;白俊江;李战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3/04 | 分类号: | F04D13/04;F04D29/02;F04D29/08;F04D29/42;F04D2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徐立 |
地址: | 43008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潜液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潜液泵,属于船用机械领域。所述潜液泵包括液压马达、马达座、泵轴、上泵罩、下泵罩和泵头组件,泵头组件包括泵头壳体和设置在泵头壳体内的叶轮,液压马达设置在马达座上,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泵轴的一端同轴可拆卸连接,泵轴的另一端与叶轮连接,上泵罩罩设在液压马达上,上泵罩的一端与马达座连接,上泵罩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安装驱动液压马达的液压管路的开口,下泵罩包括轴管,轴管同轴套装在泵轴上,轴管的一端与上泵罩可拆卸连接,轴管的另一端与泵头壳体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对泵轴进行维修时,无需拆除整个泵罩,即可对轴系进行维修,该潜液泵结构简单,便于实际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用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潜液泵。
背景技术
潜液泵是一种浸入油船液货舱中进行液货传输的泵,被广泛应用于成品油船、化学品船等油轮中。
潜液泵通常包括泵壳、转轴和叶轮,转轴可转动地同轴插装在泵壳内,叶轮安装在转轴的底端且浸泡在液货中,在潜液泵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转轴带动叶轮转动,从而将液货泵出。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现有的潜液泵的泵壳、转轴和叶轮形成一个整体式结构,当潜液泵的转轴要进行维修时,则需要将潜液泵整体吊出液货舱,将潜液泵的叶轮,泵壳完全拆散后,才能对转轴进行维修,且在维修完之后,还要对潜液泵进行复转,整个维修流程十分复杂且耗时较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转轴的进行维修时,维修过程复杂且耗时较长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潜液泵。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潜液泵,所述潜液泵包括液压马达、马达座、泵轴、上泵罩、下泵罩和泵头组件,所述泵头组件包括泵头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泵头壳体内的叶轮,所述液压马达设置在所述马达座上,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泵轴的一端同轴可拆卸连接,所述泵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上泵罩罩设在所述液压马达上,所述上泵罩的一端与所述马达座连接,所述上泵罩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安装驱动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管路的开口,所述下泵罩包括轴管,所述轴管同轴套装在所述泵轴上,所述轴管的一端与所述上泵罩可拆卸连接,所述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泵头壳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泵罩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设置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法兰板,所述马达座与所述第一法兰板的内孔连接,所述第一套筒的另一端设置环形端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筒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内层套筒和第一外层套筒,所述第一内层套筒、所述第一外层套筒、所述第一法兰板和所述环形端板围成环形腔,所述环形端板上对应所述环形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法兰板上对应所述环形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出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轴管的一端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法兰板,所述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三法兰板,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连接,所述第二法兰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出油口的位置设有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二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三法兰板与所述泵头壳体连接,所述第三法兰板上设有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用于为所述泵头组件提供润滑油。
进一步地,所述泵头组件还包括密封座和密封罩,所述密封座呈环状,所述密封座与所述第三法兰板的内孔连接,所述密封座套设在所述泵轴上且与所述泵轴间隙配合,所述密封罩罩设在所述密封座上,所述密封罩与所述第三法兰板连接,所述密封罩上对应所述泵轴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泵轴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所述密封座、所述第三法兰板和所述密封罩围成密封腔,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密封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泵罩还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同轴套设在所述轴管外,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法兰板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法兰板连接,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内层套筒和第二外层套筒,所述第二进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均位于所述第二内层套筒和所述第二外层套筒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32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