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架路曲线防撞墙通跨预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042326.0 | 申请日: | 2017-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4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兆荣;朱敏涛;吴杰;刘殿生;周建诚;蒋玉明;俞冬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架路 曲线 撞墙 预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架路曲线防撞墙通跨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流程:箱梁张拉压浆完成→将箱梁移至防撞墙预制场地→测量箱梁张拉下的起拱度和外型尺寸→根据箱梁架设后的实际工况设置控制线→在箱梁上支架施工→钢筋绑扎→管线安装矫正→内侧模安装矫正→外侧模安装矫正→浇筑混凝土。本发明技术方案对提高效率、降低损耗、避免对环境的干扰都有显著效果,本发明不仅简化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还可较好保证防撞墙与主体箱梁结构的整体性,也保证了防撞墙的整体线型顺畅和外观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架路曲线防撞墙通跨预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高架公路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的景观对桥梁的外观要求更高,防撞墙作为高架公路桥梁的安全防护措施,其特有行车方向结构曲线,钢筋混凝土的质地缓冲车辆冲击力,提高安全系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目前,防撞墙主要施工工艺仍是传统的整体现浇,现场施工浇筑对周围环境和道路交通造成诸多影响,而且施工效率低,损耗高,而且传统的浇筑方式往往会造成整体防撞墙的色泽、质量不均匀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架路曲线防撞墙通跨预制施工方法,可较好保证防撞墙与主体箱梁结构的整体性,同时也确保防撞墙流线顺畅和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架路曲线防撞墙通跨预制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流程:箱梁张拉压浆完成→将箱梁移至防撞墙预制场地→测量箱梁张拉下的起拱度和外型尺寸→根据箱梁架设后的实际工况设置控制线→在箱梁上支架施工→钢筋绑扎→管线安装矫正→内侧模安装矫正→外侧模安装矫正→浇筑混凝土。
所述设置控制线包括测量放线和高程控制测量,
测量放线为按图纸测放防撞墙的控制线,在防撞墙预留钢筋上设置标高控制线,严格控制防撞墙的线性和标高,用全站仪测放箱梁的结构中心线作为控制内模的基准线,同时对箱梁的起拱度进行实测实量,便于在安装模板时进行调整,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布测控制网,选择空旷的地方安置控制点,采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用全站仪观测并记录相邻两控制点A、B间的水平距离及两控制点A、B的三维坐标,
步骤2,箱梁水平度的控制,按防撞墙的设计位置,把防撞墙的内、外边界线定于箱梁的顶面上,并标记,每侧防撞墙均放出内、外两条边界线,
根据设计要求,模拟出现场防撞墙坡度,根据水准仪中水平视线的工作原理,根据水准尺的测量值,读出控制点A、B两点间的高度值a、b,计算出控制点A、B之间的高度差hAB,确定是否需要测放出相应的坡度,根据测出的高差hAB调节箱梁底部可调节垫板的高低直至控制点均在同一水面上,将箱梁底部进行调平,如果需要侧方坡度,根据设计要求,利用可调节的钢板,在测量时对坡度进行校正,直至出现相应箱梁的对应坡度,
步骤3,箱梁标高的控制,将全站仪安置于测站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对每榀带有防撞墙的箱梁进行梁面标高测量,分别测得A、B两点的高度,测得棱镜的高度为h0,得到每榀箱梁的实际高度h1,将每榀箱梁的实际高度与设计高度比较得出差值,该差值则为可调节垫板需要调节的高度,对每榀带有防撞墙的箱梁进行梁面标高测量,方便防撞墙模板调节至相应高度以确保箱梁与防撞墙的整体高度符合设计规范,
测站点信息设置:进入测站点信息输入屏幕,输入该测站点的详细信息:点号、仪器高、点号编码并确认,
后视点信息设置:进入后视点信息输入屏幕,输入后视点号, 当完成后视点校准后,开始碎部点测量。为了保证浇筑后防撞墙的外观质量,测量时将碎部点加密,每榀箱梁按2m一个点进行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2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