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扭矩响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9235.1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92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L·O·克理宾斯;N·K·海特;C·B·鲍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13/02 | 分类号: | F02D13/02;F02D13/06;F02D17/02;F02D41/00;F02D4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主动 燃料 管理 激活 扭矩 响应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扭矩响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用来在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过程中提高扭矩输出的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在主动燃料管理过程中基于发动机歧管内的超气压改变扭矩请求信号缓变率,使用所述被改变的扭矩请求信号缓变率对所述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实施扭矩成形以获得成形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在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过程中基于所述发动机歧管内的所述超气压改变歧管模型扭矩估算,以及基于所述改变的歧管模型改变所述平滑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以在主动燃料管理存在时与所述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成比例地增加扭矩输出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汽车发动机控制,具体涉及一种改进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扭矩响应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以构成或不构成现有技术。
典型的内燃机是独立地用于特定功能的系统的组合。进气系统向发动机提供节流空气。燃料系统存储,运输和调节进入发动机的燃烧室的燃料流量。点火系统提供火花以点燃空气/燃料混合物。功率转换系统将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换成功,功再传输至汽车轮胎。其他系统起到的功能包括改善燃油经济性和燃油排放、冷却发动机、给车厢供热或控制动力转向器或空调等附件的运行。
发动机的尺寸根据车辆的尺寸和用途量身定制。例如,以高燃油效率为特点的轻型小汽车可以包括排量为1.5到2.0升的三缸或四缸发动机。而用于运输工具或牵引机械设备的足尺的轻型货车则需要具有更大排量和更多汽缸的发动机。排量为4.5升或以上的V8或V10发动机能够提供运输和牵拉重载的扭矩和功率,比如当车辆在拖拉模式下运行时。然而,有些情况下,车辆并不需要V8或V10发动机提供的所有扭矩。这些情况发生时,从燃油效率的角度考虑,最好能停用一部分可用汽缸。因此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操作方法,用以在保持车辆驾驶员可用的总扭矩容量的同时提高燃油经济性。
人们已经提出几种主动燃料管理方法,其包括当发动机上的扭矩需求较低时切断燃料向汽缸的输送。然而,使用主动燃料管理控制汽缸和动力系统时存在很多问题。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必须保持或改善驾驶性能、扭矩需求、噪音和振动。
当通过主动燃油管理方法停用发动机汽缸时,当前发动机再激活控制装置设计成允许不采用主动燃料管理前提下的平滑转变,以防止动力传动系统干扰。平滑控制会导致踏板给油过程中的车辆扭矩响应缓慢,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车辆驾驶员需要快速的响应。
因此,尽管当前的主动燃料管理控制装置达到了预期目的,仍然需要一种新的更先进的能够根据驾驶员的输入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响应的期望的主动燃料管理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根据驾驶员的输入改进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扭矩响应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一种改进主动燃料管理再激活扭矩响应的方法包括检测用来在主动燃料管理过程中提高扭矩输出的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包括在主动燃料管理过程中基于发动机歧管内可用的超气压改变扭矩请求信号缓变率。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包括使用被改变的扭矩请求信号缓变率实施扭矩成形以获得成形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包括在主动燃料管理过程中基于发动机歧管内的超气压改变歧管模型扭矩估算,基于改变的歧管模型扭矩估算改变成形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以在主动燃料管理存在时与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成比例地增加扭矩输出响应。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包括使用加速器踏板位置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发动机速度传感器提供驾驶员扭矩请求信号,其中驾驶员指令扭矩请求基于车速、加速器踏板位置和巡航控制信号确定,进而确定驾驶员目标扭矩请求。还包括一个方面,其中扭矩请求信号缓变率至少基于驾驶员目标扭矩请求、齿轮、涡轮转速和发动机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9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