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深度热电解耦的热力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3007.3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6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咸钗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11/02;F01K17/02;F01K13/00;F24D18/00;F24D10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法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6 | 代理人: | 李明 |
地址: | 10002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深度 电解 热力 系统 方法 | ||
一种用于深度热电解耦的热力系统,包括主蒸汽管道、汽轮机高压缸、解耦分流管道、增汽机解耦系统、锅炉再热器、汽轮机中压缸;主蒸汽管道与解耦分流管道相连接,主蒸汽管道与汽轮机高压缸相连接;解耦分流管道与增汽机解耦系统的动力蒸汽入口相连,汽轮机高压缸排汽管道与增汽机解耦系统的抽吸汽口相连,增汽机解耦系统的排汽管道与再热器的冷端相连;再热器热端排出的再热蒸汽分成两路;一路通过中压蒸汽管道与供热或工业供汽系统相连接;另一路蒸汽通过中压缸进汽管道与汽轮机中压缸相连接;系统和设备改动量小,改造周期短,风险小,投资少;供热系统各设备蒸汽运行参数匹配合理;适用于保证供热和工业供汽的前提下,深度热电解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力发电厂热电解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深度热电解耦的热力系统。
背景技术
冬季供热期,城市集中供热主要依靠热电厂的热电联产机组,既供热又发电,供热为主,发电为辅。热电厂常规供热方式,供热热量主要来自汽轮机中压缸抽汽,加热热网循环水。供热量对应的是中压缸抽汽量。中压缸排汽,是已经在汽轮机高压缸和中压缸做完功的蒸汽。如果用中排蒸汽供热,这股蒸汽必须在高压缸和中压缸中做功。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和保证供热,必须发出一定量的电量,这就是所谓的“热电耦合”。
采用中排蒸汽供热,热电耦合很严重。由于中国当前发电量产能严重过剩,当前的热电联产的技术改造方向和目标是:在保证正常供热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发电。要实现这个目标,热电解耦就成为了关键技术。
回收利用汽轮机低压缸排汽(乏汽)供热,可以减少供热所需中排蒸汽量,从而减少主蒸汽流量。但无法实现深度解耦作用,不能适用于机组的大幅减少发电量。
对于工业供汽的情况,跟城市集中供热情况类似,也存在所谓的“热电耦合”。
如果用主蒸汽供热或者工业供汽,相当于将主蒸汽旁路掉了。这样,部分主蒸汽就不在汽轮机(高中低压缸)中做功了。在保证供热负荷的前提下,发电量就可以大大减少,从而可实现深度热电解耦。
但是,由于主蒸汽温度压力都比较高,如果直接用于供热或者工业供汽,肯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供热设备压力等级要求高、耐温等级要求高、投资大、有运行安全风险、经济性也未必合理。所以,需要将部分主蒸汽适当处理后再用于供热、工业供汽和驱动汽轮机中压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深度热电解耦的热力系统。
一种用于深度热电解耦的热力系统,包括主蒸汽管道、汽轮机高压缸、解耦分流管道、增汽机解耦系统、锅炉再热器、汽轮机中压缸;其特征在于:电厂主蒸汽管道与解耦分流管道相连接,电厂主蒸汽管道与汽轮机高压缸相连接;解耦分流管道与增汽机解耦系统的动力蒸汽入口相连,汽轮机高压缸排汽管道与增汽机解耦系统的抽吸汽口相连,增汽机解耦系统的排汽管道与再热器的冷端相连;再热器热端排出的再热蒸汽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通过中压蒸汽管道与供热或工业供汽系统相连接;另一路蒸汽通过中压缸进汽管道与汽轮机中压缸相连接。
深度热电解耦的热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如下:
(a1)来自电厂主蒸汽管道的主蒸汽,分成两路;一路与汽轮机高压缸相连接,部分主蒸汽进入汽轮机高压缸做功;另一路进入解耦分流管道,经过喷淋减温系统后,送往增汽机解耦系统的多台增汽机;
(a2)高压缸排汽管道和解耦分流管道分别与多台增汽机相连接;解耦分流管道来的减温后的蒸汽作为多台增汽机的动力蒸汽;高压缸排汽管道来的高排蒸汽作为增汽机吸入蒸汽;
(a3)增汽机排汽管道与再热器冷端相连接;再热器热端排出的再热蒸汽管道分成两路:其中一路中压蒸汽通过中压蒸汽管道与供热或工业供汽系统相连接;另一路蒸汽通过中压缸进汽管道与汽轮机中压缸相连接,用于驱动汽轮机中压缸做功;
(a4)增汽机动力蒸汽管路也引出一路高压蒸汽与工业供汽系统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3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