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贫吸收剂再生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1122.7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2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同宝;孙火艳;邢涛;王晨;郭晶晶;吴德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C10K1/0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1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剂 再生 工艺 | ||
1.一种半贫吸收剂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来自上游的富碳吸收剂的温度为-10~-55℃、压力为0.3~4.2MPaG,进入到一级闪蒸罐(1)进行闪蒸操作,所述一级闪蒸罐(1)的闪蒸温度为-20~-65℃、闪蒸压力为0.07~2.0MPaG,闪蒸后的液相导入二级闪蒸罐(2),经所述一级闪蒸罐(1)闪蒸后的气相通过喷射器(6)导入二级闪蒸罐(2);
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闪蒸温度为-25~-70℃、闪蒸压力为0.02~1.8MPaG,闪蒸后的液相分为第一液相流股和第二液相流股,所述第一液相流股和所述第二液相流股两条流股的流量比例为1:9~9:1;所述第一液相流股导入三级闪蒸罐(3),所述第二液相流股导入气提塔(4);所述二级闪蒸罐(2)内的闪蒸气体作为CO2产品气送往下游;
所述三级闪蒸罐(3)的闪蒸温度为-30~-80℃、闪蒸压力为-0.09~0.4MPaG,闪蒸后的液相中的CO2的摩尔浓度为2~15%,温度为-30~-80℃,作为半贫吸收剂送往上游循环使用;经所述三级闪蒸罐(3)闪蒸后的气相分为第一气相流股和第二气相流股,所述第一气相流股通过所述喷射器(6)导入所述二级闪蒸罐(2),所述第二气相流股通过压缩机(7)导入所述二级闪蒸罐(2),其中,所述喷射器(6)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7)的出口连通;
来自上游的富硫吸收剂的温度为-10~-55℃、压力为0.3~4.2MPaG,进入到所述气提塔(4)进行气提操作,所述气提塔(4)的下部通有气提N2,所述气提塔(4)的操作温度为-25~-80℃、操作压力为-0.09~0.1MPaG;经所述气提塔(4)气提后的富硫吸收剂送往下游,经所述气提塔(4)气提后气相作为尾气送往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贫吸收剂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级闪蒸罐(1)的上部连通用来用于输送来自上游的富碳吸收剂的第一进液管路,所述一级闪蒸罐(1)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喷射器(6)的第一入口的第一出气口,所述一级闪蒸罐(1)底部的液相出口与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上部连通;
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顶部连有输送CO2产品气的第一出气管路,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液相出口连有出液管路,该出液管路分为第一出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两条支路,所述第一出液管路通过换热器(5)连接所述三级闪蒸罐(3),所述第二出液管路连接所述气提塔(4);其中,通过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输送所述第一液相流股,通过所述第二出液管路输送所述第二液相流股;
所述三级闪蒸罐(3)的顶部连有出气管路,该出气管路分为第二出气管路和第三出气管路两个支路,通过所述第二出气管路输送所述第一气相流股,通过所述第三出气管路输送所述第二气相流股,所述第二出气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6)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三出气管路连接压缩机(7)的入口,所述喷射器(6)的出口和所述压缩机(7)的出口连通所述二级闪蒸罐(2);所述三级闪蒸罐(3)的底部连有输送半贫吸收剂的第三出液管路;
所述气提塔(4)的上部连通用来输送来自上游的富硫吸收剂的第二进液管路,所述气提塔(4)的顶部连有输送尾气的第四出气管路,所述气提塔(4)的下部连有输送N2的进气管路,所述气提塔(4)的底部连有输出富硫吸收剂的第四出液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贫吸收剂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闪蒸罐(2)分为上下设置的两段,两段之间采用设有升气帽的第一集液塔盘(21)相隔离;所述一级闪蒸罐(1)底部输出的液相导入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上段的上部;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上段的底部输出的液相分为所述第一液相流股和所述第二液相流股,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下段的底部输出的液相导入所述气提塔(4);所述三级闪蒸罐(3)闪蒸后的气相导入所述二级闪蒸罐(2)下端的上部;所述喷射器(6)的出口和所述压缩机(7)的出口连通所述二级闪蒸罐(2)的下段的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112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境友好型溶剂、冷补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黑斑原鮡开口饵料的供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