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加氢保护剂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6213.1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8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隋宝宽;季洪海;彭冲;吕振辉;关月明;佟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1/04 | 分类号: | B01J21/04;B01J32/00;B01J23/882;B01J23/883;B01J23/888;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氢 保护 载体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加氢保护剂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载体为氧化铝载体,其中含有棒状氧化铝团簇体;所述棒状氧化铝的长为2‑6µm,直径为100‑300nm,棒状氧化铝团簇体外直径为8‑25µm;所述的棒状氧化铝团簇体占氧化铝载体重量的35%‑49%。该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拟薄水铝石A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氧化铝;将该氧化铝浸入碳酸氢铵水溶液中密封热处理,干燥,并用聚乙二醇溶液浸泡,浸泡后物料经干燥,得到棒状氧化铝团簇体;再将拟薄水铝石B与上述得到的棒状氧化铝团簇体混捏成型,成型物经干燥、焙烧,得到载体。该载体作为渣油加氢保护催化剂,具有大分子扩散性能好、容杂质能力强、脱金属活性高等特性,特别适用于渣油加氢处理工艺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铝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渣油加氢保护剂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加氢处理仍然是生产优质、环境友好石油产品的最重要手段。加氢处理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对于石油的重组分(例如VGO,尤其是渣油)加氢处理来说,催化剂的孔径和孔容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发挥。
渣油加氢保护催化剂的主要功能是脱除渣油中的铁、钙、镍和钒等物质。现有渣油加氢保护催化剂所使用的载体材料一般为大孔氧化铝及其改性产品。大孔氧化铝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物理造孔法和高温焙烧法等。
US4448896、US4102822等用炭黑、淀粉等物理扩孔剂与活性氧化铝或氧化铝的前驱物混捏来扩大氧化铝载体的孔径,物理扩孔剂的用量为氧化铝10wt%以上,上述方法是在氧化铝前驱物中加入物理扩孔剂,而且扩孔剂的用量大,造成氧化铝的孔分布弥散,大孔部分不能形成连续贯穿孔道,孔道为墨水瓶型,孔口较小,并且强度较差。
CN102861617A公开了一种双重孔结构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称取一定量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与适量胶溶剂、助挤剂混合均匀,然后向上述物料中加入适量碳酸氢铵水溶液,将所得物料混捏成可塑体,挤条成型,成型物料放置于密封容器内经水热处理后焙烧制得氧化铝载体。该技术制备的氧化铝载体虽然具有双重孔分布,但1000nm以上的孔含量较低,不利于渣油中铁、钙、镍、钒等物质的沉淀和脱除。
CN1120971A公开了一种双峰孔结构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原料路线方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干胶法均匀混合,然后进行胶溶、成型、干燥和焙烧处理而制得,所得氧化铝的比表面积为100-200m2/g,孔容为0.7-1.6mL/g,双峰孔分别集中在3.5-35nm和100nm以上区域,其中100nm以上的孔所占的孔容为总孔容的10%-56%。但孔直径为1000nm以上的孔含量较低,不利于渣油中铁、钙、镍和钒等物质的沉淀和脱除。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氢保护催化剂载体、加氢保护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载体制备的加氢保护催化剂具有大分子扩散性能好、容杂质能力强、脱金属活性高等特性,特别适用于渣油加氢处理工艺中。
本发明的加氢保护催化剂载体,所述载体为氧化铝载体,其中含有棒状氧化铝团簇体;所述棒状氧化铝的长为2-6µm,直径为100-300nm,棒状氧化铝团簇体外直径为8-25µm;所述的棒状氧化铝团簇体占氧化铝载体重量的35%-49%。
所述的棒状氧化铝团簇体主要是由棒状氧化铝无序相互交错形成团簇体结构。所述棒状氧化铝团簇体中棒状氧化铝占85wt%以上,优选为90wt%以上。
所述加氢保护催化剂载体的性质如下:孔容为0.9-2.2mL/g,比表面积为150-250m2/g,压碎强度为9-18N/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62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