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的驼血多肽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5729.4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9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邸多隆;刘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22;C07K1/16;A61P3/06;A61P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血压 血脂 作用 多肽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的驼血多肽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骆驼血为原料,经酶解和过滤,得到驼血多肽酶解液。利用聚酰胺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联用技术进行吸附分离,50~95%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干燥后得到纯化后的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功能的驼血多肽。制备得到的驼血多肽产品含量>85%,回收率>75%。本发明将聚酰胺和大孔吸附树脂联用可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弥补不足,制备出较高纯度、较强降血压和降血脂活性的驼血多肽。本工艺操作简单、选择性好、柱再生方便、使用周期长、运行费用较低等优势,可以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的驼血多肽。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双峰骆驼主要产地之一。全国约有骆驼29.5万峰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约11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荒漠草原上。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骆驼养殖量最大的地区之一,约占全国骆驼总数的41.7%。近年来,由于骆驼产业链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等问题,没有形成骆驼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严重制约骆驼产业健康发展,致使骆驼数量锐减,骆驼产业逐年萎缩,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现代研究表明:骆驼血富含蛋白质,其血清蛋白质共有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5个组分。由于骆驼生长在沙漠地区,严酷和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血液中蛋白质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表现出独特的生理活性,如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运输功能等。但是,骆驼产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驼奶、驼绒和驼肉等方面,而产量相对较多的驼血,除少量食用外,则没有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高血压和高血脂症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目前困扰全球的一个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超过5亿人患此疾病。高血压和高血脂发病率逐年升高,常导致中风、猝死等重大疾病或死亡的发生。食源性活性肽是预防、缓解和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从骆驼血中分离制备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的驼血多肽,可以用于保健食品的开发利用,符合市场需求。对于延长骆驼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高端品牌产品,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的驼血多肽,通过本发明方法提取的有效成分纯度和提取率高;且提取的多肽的降血压和降血脂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等优点。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提取驼血多肽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1)将新鲜骆驼血或冷冻后的骆驼血置于酶解罐中,加入纯水,搅拌均匀,调节pH为5~9,温度为45~55℃,然后向发酵罐中加入蛋白酶进行酶解,酶解后进行高温灭酶灭菌;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收集滤液,得到骆驼血酶解液;
2)将骆驼血酶解液直接加入聚酰胺柱进行吸附,流速为2~30BV/h(柱体积,简称BV),弃去残液;吸附结束后,用2~30BV的纯水进行冲洗除杂,流速为2~30BV/h,弃去水洗液;再用2~50BV的洗脱溶液进行洗脱,流速为2~30BV/h。然后,直接将洗脱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进行分离,流速为2~30BV/h,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干燥后得到驼血多肽产品;
步骤1)中的蛋白酶为Flavourzyme酶和/或肉类蛋白水解酶;
步骤2)的聚酰胺柱中使用的聚酰胺的粒径为20~70目。优选地,采用30~50目聚酰胺树脂的吸附率最高,分离效果最好。
步骤2)中的聚酰胺树脂与骆驼血酶解液的质量比为1:5~50;洗脱溶液为50~95%乙醇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57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