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临界气体制备小口径血管支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3049.9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4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倩;赵娜;吕子锐;武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50 | 分类号: | A61L27/50;A61L27/56;A61L27/26;B29C4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气体 制备 小口径 血管 支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超临界气体制备小口径血管支架的方法,包括填充受限阶段、间歇发泡阶段和后处理阶段,填充受限阶段包括将待加工的管状材料放入有受限作用的外模具中,在管状材料与外模具之间,用固体颗粒I填充压实;对管状材料中间的空腔,用固体颗粒II填充压实,或者在空腔中增设起限制作用的内模具,并在管状材料与内模具之间,用固体颗粒II填充压实;间歇发泡阶段包括聚合物气体饱和阶段和快速降压冷却阶段,发泡剂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后处理阶段包括将发泡后的管状材料与模具分离,得到血管支架。本发明独辟蹊径,所得支架表面开孔多且均匀,还解决了后处理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临界气体制备小口径血管支架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血管移植是治疗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上自体移植需要损害自身其他血管且来源有限,而异体移植具有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易携带污染源。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工合成血管多为聚四氟乙烯(PTFE)管或是聚酯纤维管,它们不可降解也不具备生物活性,仅能维持血液输送,尤其在小口径血管(内径≤6mm)的应用中极易形成血栓和新生内膜增厚,造成血管阻塞。迄今为止,制备小口径血管的人工替代血管支架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超临界气体发泡是一种在研方法,其具有不引入有毒试剂,经济环保等突出优势,但多篇文献报道超临界气体发泡法所得材料为闭孔结构,而血管支架需要高度联通的开孔结构。为制备开孔结构,研究学者多将超临界气体发泡与其他方法结合,如与粒子浸出法或化学发泡法相结合,但工艺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超临界气体制备小口径血管支架的方法,包括填充受限阶段、间歇发泡阶段和后处理阶段,其中:
●填充受限阶段:
将待加工的管状材料放入有受限作用的外模具中;在管状材料与外模具之间,用固体颗粒I填充压实;对管状材料中间的空腔,用固体颗粒II填充压实,或者在空腔中增设有限制作用的内模具,并在管状材料与内模具之间,用固体颗粒II填充压实,固体颗粒II的材料与固体颗粒I相同或不同;所述管状材料的成分为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间歇发泡阶段:
包括聚合物气体饱和阶段和快速降压冷却阶段:发泡剂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体系的温度低于所述待加工的管状材料的熔融温度,且高于所述待加工的管状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后处理阶段:
将发泡后的管状材料与模具分离,得到小口径血管支架。
任选地,所述后处理阶段的分离操作包括,利用物理性质和/或化学性质的差异,选择性地将管状材料与模具间的固体颗粒溶解除去,如利用对水、有机溶剂、酸或碱的性质差异将固体颗粒溶解。
任选地,所述固体颗粒I和/或固体颗粒II为水溶性无机盐,如氯化钠;
任选地,固体颗粒I和/或固体颗粒II的直径为20±5μm。
任选地,所述管状材料的成分为PCL与PLA两种聚合物的组合,PCL与PLA的质量比可为7:3。
任选地,所述聚合物气体饱和阶段,发泡体系的温度为20-50℃,优选为34-40℃,如为34、36、38或40℃。
任选地,所述聚合物气体饱和阶段,发泡体系的压强为2000psi(13.8MPa)。
任选地,所述聚合物气体饱和阶段持续的时间至少为0.5h,如0.5-1h。
任选地,所述待加工的管状材料的厚度(内外直径差)可为100-400μm,如200μm;任选地,其外径为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30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