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栅投射立体视觉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及导航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1347.4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4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玲;罗印升;王田虎;李成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S5/16 | 分类号: | G01S5/16;G01C21/26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康潇 |
地址: | 21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视觉 光栅 投射 机器人视觉系统 机器人 自主移动机器人 机器人视觉 摄像机采集 导航技术 光栅条纹 黑暗环境 视觉模型 图像匹配 运动估计 自主导航 暗环境 避障 隔段 匹配 发射 | ||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视觉导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栅投射立体视觉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及导航方法,本发明针对立体视觉不能解决暗环境中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导航,且需要进行图像匹配,匹配困难大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光栅投射和立体视觉相结合的视觉模型,只需要隔段时间发射光栅条纹,同时摄像机采集一幅图,就可以解决黑暗环境下机器人自主导航中避障,实现机器人的运动估计和精确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视觉导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 光栅投射立体视觉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及导航方法。
背景技术
自主移动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各种道路和野外环境下,实 现连续地、实时地自主运行的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未知 环境探测、医学、无人驾驶飞机及汽车、危险场合的自动作业、 军事国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自主移动机器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导航,即在具 有障碍物的未知环境中,获得有效而可靠的环境信息,进行障 碍物检测与识别,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实现机器人从起点到目 标点的无碰撞运动。目前,雷达导航需要进行平面或者三维扫 描,在野外地形复杂,路面高低不平的情况下,由于车体的剧 烈颠簸,会出现严重的障碍物的漏检和虚报现象;深空探索机 器人、月球车等则是完全没有GPS信息的支持,无法用GPS进 行导航,只能使用视觉导航。但是,在黑暗环境中且自主移动 机器人携带能源有限无法采用外来光源照明的情况下,如何进 行自主导航,相应的研究较少。
在昏暗或者夜晚环境中,机器人无法采用立体视觉进行导 航,这时它就会像没有“眼睛”一样无法自主移动;而且立体 匹配环节一直是影响立体视觉研究的瓶颈问题,它需要求取同 一场景特征点在两个摄像机中成像的视差来进行场景恢复,在 特征单一的野外环境或者月面环境下提取特征点十分困难,不 仅增加计算量,增加误匹配率,也增大系统误差。
结构光视觉导航主动向周围场景投射结构光(线结构光, 面结构光),感受周围场景的三维信息,可以适用于黑暗环境中 机器人的导航。线结构光视觉导航中视觉系统需要进行一维扫 描来获得场景的三维信息,这需要通过云台转动或移动平台的 拍摄来实现,在增加设备、增加测量时间的同时,大幅提高了 系统的复杂度,增加了误差源;采用投射光栅的面结构光视觉 导航只需要采集一幅变形条纹图,就可以获得障碍物的距离以 及场景三维形貌,这有利于机器人运动过程中采集场景信息, 因此开展暗环境中光栅投射视觉导航研究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光栅投射立体视 觉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及导航方法,通过光栅投射和立体视觉相 融合的方法,开展暗环境中光栅投射视觉导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光栅投射立 体视觉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安装在机器人的头部,包括传感器 主体、光栅投射装置、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光栅投射装 置、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均安装在传感器主体的正前方, 光栅投射装置置于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之间,第一摄像机 和第二摄像机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光栅投射装置的光轴、第 一摄像机的光轴和第二摄像机的光轴均与地面成一定的角度,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光栅投射装置每隔一定时间向机器人前 方投射光栅条纹,同时,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采集受到机 器人周围场景调制的变形条纹图像,通过变形条纹图像获得障 碍物的距离以及机器人周围场景三维形貌,机器人根据障碍物 的距离以及机器人周围场景三维形貌进行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光栅投射装置为光栅条纹仪,第 一摄像机的镜头和第二摄像机的镜头均为CCD镜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利用基于光栅投射立体视觉的机器 人视觉系统进行导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光栅投射装置每隔一定时间向机器人前方投射光栅条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13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外线抗阳光追踪系统与方法
- 下一篇:使用音频束进行音频探测的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