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预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0632.4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2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耿新国;刘铁斌;翁延博;李洪广;袁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3/02 | 分类号: | C10G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预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油预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重油原料进入减粘裂化装置进行减粘裂化,得到减粘渣油;b)在步骤a)得到的减粘渣油中加入复合改性剂,然后对混合物进行连续沉降,上部得到溢流物料,下部得到底流物料;复合改性剂组成如下: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以及N,N'‑二亚水杨基丙二胺,其重量比例为(10~40):(30~70):(10~100):(0.5~3);复合改性剂的加入量占步骤a)重油原料重量的0.01%~0.2%。本发明方法具有设备操作费用低、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同时能够提高溢流组分的收率,并有利于减弱在后续固定床加氢处理过程中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油预处理的方法,特别是劣质重油固定床加氢处理前进行预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世界范围内原油资源逐步趋于重质化、劣质化,预计2020年后重质原油储量占全球可采原油储量的50%左右,重油高效加工利用是炼油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工艺过程的不同,目前世界上已有的重油加工工艺可以归纳成三类:(1)以焦化过程为先导的流程;(2)以溶剂脱沥青为先导的流程;(3)以加氢处理为先导的流程。
焦化过程是最彻底的脱碳过程,也是目前能够直接加工所有劣质重油的技术,但是焦化过程会产生30%左右的低价值焦炭,即将油部分转化为焦炭,焦化的轻质燃料也必须经过进一步精制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这样不仅影响炼厂的经济效益,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石油资源。溶剂脱沥青工艺属于物理过程,主要为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等工艺提供原料,或者作为润滑油加工的一个必要环节。溶剂脱沥青工艺不直接产生轻质燃料,而且工艺操作复杂、能耗较高,所以没有作为重油加工手段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应用领域限制在生产润滑油原料。重油加氢处理是重油改质和轻质化的重要手段,具有产品质量好、轻油收率较高等优点,与催化裂化工艺组合可以将重油深度裂化成轻质燃料。近年来该技术发展很快,成为与催化裂化并驾齐驱的重油深度加工方法。
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我们都希望将重油最大量的轻质化,技术成熟的固定床加氢技术不失为现阶段最佳的选择。但该技术的应用受到原料油性质的制约,不能加工金属、残炭含量较高的重质原料。以固定床重油加氢技术为例,只能加工金属含量低于150μg/g、残炭低于15%的重油。事实上当金属含量高于150μg/g时,就已严重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要想让固定床加氢技术可以加工更多的劣质重油,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发出全新的催化剂,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容金属能力,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二是对劣质重油进行预处理,改善劣质重油的性质,使之符合固定床加氢技术的进料要求。
随着对劣质重油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严重影响劣质重油质量的金属、硫、氮、氧等杂原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大部分的硫、氮、氧以及绝大多数金属均集中在减压渣油的沥青质中。所以采用适当的手段,可以将劣质渣油分离成符合固定床加氢技术的原料。溶剂脱沥青就是利用此原理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是溶剂脱沥青工艺复杂,能耗高,实现困难,并且脱沥青油粘度大,需要掺入轻质油品来降低粘度,因而降低了固定床装置的效率。
CN 103102934A公开了一种劣质重油预处理的方法,其中劣质重油原料进入减粘裂化装置进行适度减粘,然后与轻溶剂混合降低粘度后,进入离心分离装置,依靠离心力将减粘生成油分离为溢流组分和底流组分,溢流组分混合作为固定床加氢装置的进料。该方法可以有效对劣质重质烃类原料进行预处理,以获得固定床加氢装置的合格原料。但该方法需要加入大量轻质溶剂进行稀释,并且减粘渣油仍处在较稳定的相平衡中,分离效率低,要想达到较高分离率,必须多级串联,增加了设备投资和能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油的预处理方法。本发明方法特别适用于劣质重油的预处理方法,该方法具有设备操作费用低、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同时能够提高溢流物料的收率,并有利于减弱在后续固定床加氢处理过程中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影响。
本发明重油预处理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06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