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脊柱后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0628.8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9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F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脊柱 后路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包括:本体,本体设置在脊髓的远离人体的椎体的一侧,用于促进骨长入;连接部,设置在本体上,用于与后路钉棒连接以固定本体。本发明的脊柱后路装置通过连接部与后路钉棒连接,从而将本体定位到截骨位置,本体的位置相当于脊柱的后柱部分,并且本体能够促进骨长入,即促进后柱部分的骨愈合,最终形成脊柱后柱部分的重建,实现长期稳定,降低术后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脊柱后路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的脊柱会由于病患或外力影响而发生破坏,例如椎体肿瘤、严重粉碎性骨折以及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并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害或出现椎节的塌陷及脊柱的成角畸形,神经功能障碍或成角畸形明显者常需行椎体切除术。
人体脊柱的稳定性由脊柱的结构决定,根据三柱理论,从脊柱的解剖形态来区分,脊柱的前纵韧带和椎骨的前1/3部分为脊柱的前柱,椎骨的后2/3与后纵韧带组成脊柱的中柱部分,椎骨的后弓及棘突间韧带形成脊柱的后柱。
在实施椎体切除术时,会先经过后路切除脊柱的后柱部分,也就是椎体的椎弓、椎板及棘突部分,所以这类手术实施后,脊柱的前柱及中柱的稳定性通过人工椎体置换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脊柱后柱的稳定性却无法再进行重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椎体切除术后脊柱的后柱部分无法重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包括:本体,本体设置在脊髓的远离人体的椎体的一侧,用于促进骨长入;连接部,设置在本体上,用于与后路钉棒连接以固定本体。
进一步地,本体的背向脊髓的后侧具有供骨长入的植骨结构。
进一步地,本体的背向脊髓的后侧表面呈骨小梁结构。
进一步地,本体的朝向脊髓的前侧表面呈光滑表面。
进一步地,本体呈板状,本体的中部朝向远离脊髓的方向突出以形成弧形段,本体的水平截面呈弓形。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多个抓钩,分别设置在本体的两侧,用于与后路钉棒连接。
进一步地,本体呈板状,抓钩与本体的左右侧向端面连接,抓钩朝向远离脊髓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多个抓钩相对本体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两个横凸,两个横凸分别设置在本体的左右两侧且朝向本体的左右外侧延伸,每个横凸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抓钩。
进一步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两个横凸,两个横凸分别设置在本体的左右两侧且朝向本体的左右外侧延伸,横凸的远离本体的一端呈弧形面。
本发明的脊柱后路装置通过连接部与后路钉棒连接,从而将本体定位到截骨位置,本体的位置相当于脊柱的后柱部分,并且本体能够促进骨长入,即促进后柱部分的骨愈合,最终形成脊柱后柱部分的重建,实现长期稳定,降低术后风险。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脊柱后路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脊柱后路装置的实施例的轴向示意图;
图3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的脊柱后路装置的脊柱组织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的脊柱后路装置的脊柱组织的正向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06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寒区废弃砂场两栖动物退化生境恢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有机硅胶黏剂